頸動脈狹窄與缺血性中風的關係是什麼?有什麼症狀要注意?
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液的主要動脈。如果出現狹窄或阻塞的情況,便會令供應到大腦的血液不足,造成缺血性中風。大概15-20%缺血性中風是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的。
頸動脈狹窄可以是無症狀,亦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1.典型的中風症狀
[談] - 突然說話不清晰,或者言語表達困難;
[笑] - 半邊面突然不對稱;
[用] - 半邊身手腳突然乏力。
2.眼球缺血[中風]症狀
單邊眼睛突然視力喪失或者視野模糊。
3.突然出現暈眩
如果出現以上情况,便要及早咨詢醫生和檢查清楚。
頸血管狹窄或阻塞,有什麼相關的危險因素?
頸血管狹窄或阻塞主要和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例如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這些慢性疾病會減低血管的彈性和加速血管壁上的脂質沉積,增加頸動脈狹窄的風險。吸煙更可以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和加速頸動脈狹窄。此外,年齡、過重或肥胖和缺乏運動、心血管疾病也會增加頸動脈狹窄的風險。
什麼是眼球中風?和頸動脈狹窄有什麼關係?
眼中風是指眼睛的視網膜動脈發生阻塞,導致視網膜部分或完全失去血液供應。視網膜缺血的部份可以導致突然的視力喪失,情況會持續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而有些眼中風病人視野可能出現黑暗或陰影,亦有部份病人會有眼部疼痛或不適。嚴重眼中風更可能永久失明。
頸動脈狹窄可以是眼球中風的一個病因。視網膜動脈是頸動脈進入顱內最早的分枝。因此當頸動脈狹窄發生時,血液供應到大腦和眼睛的部分可能會受到影響。所以眼中風亦應該視為腦中風前兆症狀看待。
在香港常見有鼻咽癌和喉癌病例。為什麼這些患者接受治療幾年後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和頸動脈狹窄有無關係?
接受電療(放射療法)是治療鼻咽癌和喉癌的常見方法之一。在接受電療期間,放射線可能會對頸部的組織和血管造成纖維化,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形成或加重現有的狹窄。此外,放射療法也可能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增加血栓形成,進一步增加中風的風險。
有什麼檢查可以監察頸動脈狹窄的情況?
超聲波檢查頸動脈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醫生使用超聲波來觀察頸動脈的血流情況是否存在狹窄或阻塞。這種檢查無痛且無副作用,而且可以提供詳細的圖像和血流速度信息。亦都可以考慮電腦掃描或者磁力共振血管造影,提供更詳細的血管結構信息,幫助醫生評估狹窄的程度。
頸動脈狹窄有什麼治療方案?在什麼情況下要接受介入冶療?頸動脈血管造形術和頸動脈血管內膜離術有什麼分別?有什麼手術風險?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狹窄的程度以及病人的症狀和風險因素。基本是藥物治療:例如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減少血液凝結,降低中風風險。同時亦都要跟進血管危險因素例如三高和戒煙。
一般情況下,當頸動脈狹窄達到70%以上,或者病人出現症狀如暈眩,又或曾經有缺血性中風症状例如半身無力、視力模糊、言語困難等,除藥物治療外便需要考慮進行介入冶療以有效減低中風或者再次中風的發生。
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方法包括:
- 頸動脈血管成形術及支架植入 (Carotid stenting) 是微創手術, 在大腿的股動脈穿刺及插入導管,通過在動脈動脈狹窄的部位,然後透過支架植入和球囊擴張狹窄的區域,以恢復血液流通。
- 頸動脈血管內膜離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是傳統手術,通過在頸部手術剖開頸動脈,清除硬化的血管內膜和血管壁班塊,之後醫生會修復血管並縫合傷口。
這些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除了傷口問題,最嚴重是在手術時有血栓形成,導致腦血管阻塞出現中風。而頸血管挾窄的地方開通後,腦部可能出現過度灌注,嚴重可以導致腦水腫和出血。另外頸動脈竇亦是交感神經中樞,手術過程時亦可能心跳過慢和出現血壓低情況,需要藥物治療。
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中風的一個最主要原因。若果出現懷疑症狀要及早求醫和做檢查, 控制危臉因素。藥物和介入治療都可以大大減低中風風險。
香港中風基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