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簡介
中風的出現是由於大腦的供血受阻,腦細胞會因缺氧而開始死亡, 引致身體部份功能受到影響。患者會基於受影響的腦細胞位置,出現一系列症狀。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每4位成年人就有1位有機會中風,中風是全港第4號殺手,更是全球第2號殺手。其中,三成中風患者有中度至嚴重殘疾,兩成中風康復者患有認知障礙症,三成中風康復者患上中度至嚴重抑鬱症。因此,中風對病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交生活的影響深遠,實在不容忽視。
中風類型
中風主要分為兩類型,分別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佔本港整體中風個案近八成)的成因大多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血管阻塞,阻礙血液供應腦神經細胞,另外亦有機會是因心房顫動令血栓形成,當血栓流到腦血管並阻塞血液供應,便會導致腦細胞功能失調和長期受損。出血性中風(佔本港整體中風個案近兩成),俗稱「爆血管」,則是指供應大腦的血管突然破裂,令腦部出血,影響正常腦細胞的血液供應。隨着血塊增大,影響腦神經細胞功能令腦細胞壞死。
中風年輕化趨勢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HKU Stroke)透過醫院管理局臨床數據分析及呈報系統追蹤2001至2021年間香港中風發病率的走勢,發現每年新增的中風個案大約維持在13,000至15,000人之間,但當中年輕中風(指中風發生於18至55歲)發病率在20年間增加近三成,由2001年每10萬人就有39.1人年輕中風,大幅上升至2011年及2021年分別有48.3和55.7人年輕中風。相對而言,較年長人士中風(指中風發生於≥ 56歲)的發病率則有穩步下降的趨勢。
為了解年輕中風的風險因素,此研究分析了逾400名年輕中風的病人,發現當中53%患有高血壓、44%患有高血脂、26%曾吸煙、19%患者肥胖,以及17%患有糖尿病;而部分患有「三高」的病人在中風入院時,才被診斷出上述情況。
管理「三高」中風風險因素
高血壓是引致中風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約七成的中風患者有高血壓。高鈉攝取與高血壓及未來十年預測中風風險息息相關。較早前的研究亦指出,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每上升10mmHg,中風風險就會增加三至五成。然而,香港中年人士每天平均鈉攝取量超出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攝取量(每天少於5克,即約1茶匙鹽)近3倍。除此以外,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往往源自於可改變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藉此研究希望引起市民對年輕中風的關注,尤其提升較年輕一代的健康意識。建議市民應實行低鈉低脂低糖飲食,配合恆常運動,保持心境開朗,更要避免煙酒。同時,無論長者或成人都應控制血壓至上壓<130mmHg、下壓<80mmHg,以減低心腦血管風險因素,預防中風。
緊記「談笑用兵」
據估計,在未得到醫治的情況下,若血栓堵塞血管導致大腦缺血,每分鐘約有190萬腦細胞死亡。因此,任何人士如突然出現懷疑中風的神經系統症狀,必須立即求醫,以適時接受評估和適當的緊急治理。及早發現中風徵兆至為重要,有機會減低對腦部的傷害及長期殘障。市民可緊記「談笑用兵」的中風病症口訣 – 談,指談話表達有困難;笑,指面部表情不對稱;用,指手腳不能發力使用;兵,指即使請救兵,或致電999求助。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和香港大學老年研究中心合力研發名為「風起航WeRise」應用程式,以及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網站http://stroke.hku.hk,為中風康復者和家庭提供一站式中風風險管理平台,目的是協助中風康復者減低再次中風的風險,並加強家人及照顧者的照顧能力。WeRISE App主要方便記錄和控制血壓等健康指數,同時提供有關中風的最新重要資訊。App內的「學習平台」提供中風後所需的資訊和影片、飲食營養資源,還有給照顧者的錦囊及減壓良方。年輕中風實在不容忽視,特別是作為家庭經濟支柱或主要照顧者的年輕人,務必及早管理「三高」風險因素,預防中風。
香港中風基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