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 記者 黃依江)天氣漸漸有冬日的感覺,由旅遊事務署主辦、一口設計工作室(One Bite Design Studio) 策劃,為期三年的西貢海藝術節也如約拉開第二屆的序幕,十件全新藝術作品,出現在西貢、鹽田梓、橋咀洲、滘西洲和糧船灣,讓觀眾透過「跳島」暢遊,重新打量西貢的自然與人文風光。今屆藝術節以《再島敘 Joy Again, Stories》為題,範圍由去年的鹽田梓和橋咀洲擴大到今年的四個島嶼,新加入的滘西洲和糧船灣是公眾平時較少會到訪的地方,兩個島嶼上各有3件藝術作品,將當地歷史、居民的故事娓娓道來。
今屆藝術節共展出十八件作品,散落於各島的不同角落,除10件新作外,其餘8件則是去年藝術節完成,在鹽田梓和橋咀洲保留下來的作品。西貢海濱公園,佇立着One Bite及「詩梭地圖」共同創作的作品《再島敘:穿梭天氣間》,雕塑勾勒出西貢周邊海洋和島嶼的地形,藝術節的旅程由此開始。
研究單位合作藝術家
相對於比較多遊客踏足的鹽田梓和橋咀洲,滘西洲和糧船灣雖有居民居住,他們的生活與日常卻帶着點陌生與神秘。一口設計工作室聯合創辦人、策展人張國麟(Alan)說:「鹽田梓活化從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到今天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從天主教堂、鹽場到客家村落,都是村民20多年活化的成果。相比之下,糧船灣就較為落後,帶領藝術家走訪研究的過程中,也需要花更多時間向村民解釋藝術節是怎麼回事,以及可以為島嶼帶來怎樣的可能性。」在這過程中他感受到漁民的質樸與熱情,「他們非常願意講起自己的童年記憶,或者以前出海打魚有什麼故事。」
如同「詩梭地圖」和One Bite的合作, 另一研究小組「香村」和納設計及建築事務所也採用同樣方法,創作藝術品「動聽校園」在糧船灣展出。研究單位在創作過程中通過村民訪談和閒聊收集故事,隨後與藝術家團體分享,成為藝術作品的創作基礎。「動聽校園」放置於廢棄的糧船灣公立學校外的籃球場上,木質軌道上刻着村民們述說的對於學校的回憶,金屬小球滾過軌道,發出的聲音正是學校以前校鐘的節奏——這是研究小組在走訪中了解到的,對於村民和學生而言極其熟悉的旋律,能夠喚起他們的集體記憶。
為居民創造新公共空間
Alan提及,西貢各個離島鄉村有很多村民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移民去了英國:「部分村民先去到,後來的同鄉再去投靠他們,然後在那裏落地生根。現在他們的後代,有些回流到家鄉,比如鹽田梓村長陳忠賢就是八十年代回流到鹽田梓,為當地謀求發展,也重新連結鹽田梓的居民。」
今屆藝術節有不少藝術品都致力於以一種能喚起共鳴的方式,為當地居民創造一個新的公共空間。如位於滘西洲的作品《織浪亭》由藝術家蘇暢、林顯峰、林語詩完成,他們從漁民歷史中獲得啟發,觀察香港常見魚籠結構,結合漁網與鐵圈材料,創出這一作品。這組藝術家亦是滘西洲公開徵集提案的勝出者。 藝術家希望村民可以在這裏坐下,眺望大海,以及遠處歸來的船隻。位於鹽田梓的《天磊石陣》由藝術家陳少華、周穎聰完成,是一個基於天然巨石和環境裝置而創作的戶外藝術品,以鹽田梓的鹽和聖經中的磐石為基礎,旨在把上天和人們連結,這一作品迎合了鹽田梓的宗教背景,藝術家希望它不止成為一處望海的地標,也成為人們祈禱和冥想的地方。
同樣位於鹽田梓的《畫梓》是藝術家MADE和沈君怡合作搭建的亭子。 它的頂部由木瓦片組成,由島上收集的木材加以製作;底部與其中一方將延伸出一個平台,與其旁邊的大樹互動,形成一個天然乘涼的地方,創造了一個讓旅客歇息和閱讀故事的空間。
多方部門配合保育文化
政府於2017年開始推行「改善碼頭計劃」,得益於此,西貢幾個離島的碼頭都在近年內開啟翻新工程,目前已經竣工的有鹽田梓碼頭和橋咀洲碼頭,滘西洲與糧船灣的碼頭也正在施工中。西貢海藝術節「撞正」政府的基建工程,Alan覺得是一件好事:「藝術節是為吸引人們來到這個地方,而土木工程拓展署提升這裏的基礎建設,亦有鄉郊保育辦公室會進行相關的保育及活化工作,支援本地非牟利機構和村民互動,不同部門都在出自己的一分力,來保育西貢現存但極有可能會消失的記憶與人文。」
位於糧船灣的作品《致海》,也是今次藝術節中為沙橋村(糧船灣四村之一)重建的村公所。30平方米的村公所原本是村內的活動中心,但因經久失修而荒廢,藝術家梁康勤應村民期望藉此機會將之活化,讓它重新成為村民共享的社區空間。她以漁網圖案為村公所穿上「新衣」,東立面是一幅與村民共同編織而成的漁網,南立面用陶土純手工製造 800 片菱形陶磚,藝術家將造磚、鋪磚的過程,比喻為村民由海逐一遷居到岸上的歷程。
活動:西貢海藝術節
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1月14日
地點:鹽田梓、橋咀洲、滘西洲、糧船灣及西貢海濱公園
*藝術節免費開放參觀,不需入場門票,只需購買船票就可上島觀賞藝術品和參與藝術節活動,船票須於網上預購。
(來源:香港文匯報A17:藝博 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