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大公文匯網
iosEwm.jpg
googlePlayEwm.png
androidEwm.png

春晚微電影火爆:致敬每一位吹響希望號角的「張建國」

文/呂帆

39封信疊在一起有多厚?也許僅有幾公分,也許是一個人的大半輩子。

一部聚焦普通觀眾的微電影《我和我的春晚》首次登上總台春晚,被網友們稱讚為「新年第一哭」「炒雞感動」「全場最佳」。作品的靈感源於40年來全國的熱心觀眾給春晚的來信,千千萬萬個關注春晚的普通群眾濃縮成了電影的主角:張建國。

張建國曾是一名部隊炊事員,一次除夕夜的春晚節目讓他做飯時分了神,忘記吹小號通知大家吃飯,便被班長調侃「電視裏面吹去唄」。玩笑被當了真,每年他都會給春晚劇組寫自薦信,直到39年後,他真的登上了春晚,帶着來自春晚劇組的回信:「這是一封遲到的回信,但願我們的誠意沒有遲到。」

春晚沒有讓「張建國們」失望。電影裏吹響開飯號的張建國,觀眾席上抹眼淚的「張建國」,萬眾矚目的總台春晚,把舞台留給了他們。

為何是「信」?

「信」是貫穿這一故事的核心意象。39年的時間尺度,蒼老的是歲月,不變的是信念,伴隨着導演組的一封回信,40封信完成了一次「春天的約定」。這是春晚對觀眾追夢的回應,也恰好對應春晚陪我們走過的40年。

春晚總導演于蕾在談及創作時表示,前輩們在做春晚的時候,80年代、90年代都是一麻袋一麻袋收信的,其實看不太過來,沒有想到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數據化信息的時代,還有這麼多觀眾在寄信給總台。

于蕾透露說,總台台長做文字工作多年,這些來信他都會仔細讀,還把關於春晚的信轉交給春晚劇組。有一種信,讓人特別感動,就是每年都有人寄來給春晚寫的劇本,有的寫歌、有的是小品,而且都是一筆一划寫下來的,多數不是打印的。這些信讓人感慨,有這麼多關心春晚的人,還在為春晚寫劇本、寫歌詞、譜曲、提建議,這些就是春晚的鐵粉啊!好多作者年紀已經不小了,不會用電腦,一筆一划寫,有的人用毛筆寫,還有人在落款上寫着「你們的好朋友」。于蕾說,這些信海雄台長都會看,並專門讓劇組研究,能不能創作一部跟觀眾來信有關的微電影作品。於是,一個關於「信」的微電影故事就這樣誕生了。

這也是電影這種藝術門類首次登上春晚,用電影這個造夢的藝術,去為「張建國們」圓一個春晚的夢,回應每一年觀眾準時守候的信賴。這是一份延續了40年的信念,恰如張建國在影片中回應的那句「好飯不怕晚」:40年如一日地為全國觀眾獻上一桌「好飯」,這份用心用情,也許才是春晚在時光更迭中「不怕晚」的秘方。春晚主創就像家裏那位最辛勤的掌勺人:後廚的忙碌你不必知曉,但這頓年夜飯,全家必須吃好。

為何是「他」?

電影裏的張建國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個認真度日的平凡人。他的口頭禪是「忙」:在部隊時忙着給大夥做飯,轉業了忙着修火車頭,之後忙着喂牛、忙着做飯、忙着照料家人……他告訴自己:我是要上春晚的,只是檔期沒有調開。他的心裏也許藏着一個樸素的念頭:大家都忙,春晚回不了信很正常。雖然「忙」,但張建國「心不死」,支撐他的是想上春晚的夢想。

與角色相互映射的,是張建國的扮演者——一名真正的素人演員金長勇,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的一位普通農民,平時在當地的影視基地當門衛、做後勤,大伙兒都叫他「金叔」。他在接受總台記者採訪時,提到得知自己要上春晚,激動到「身上發顫」,「我這一個上班的老百姓能夠為春晚拍片子,真是不敢想像。」

普通人,演普通人的故事。當說出那句「張建國,演奏家」時,張建國的這份信心從何而來?也許就是因為自春晚誕生之日起,它的血液中便流動着「把人民放在舞台中央」的理念。春晚的節目形式、舞美設計在年年更新,但不變的是春晚裏總有家長裏短、柴米油鹽。春晚的舞台,是能給普通人圓夢的。

張建國的故事,便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追夢的縮影。他們默默無名卻一路「奔忙」,怎知趕路久了,抬頭已是漫天星光。這份「平凡的榮耀」,在下一個春天即將開啟的日子,借春晚的舞台,賦予了每一個踏實肯幹、初心不忘的追夢人。

為何是「小號」?

從模糊不清的黑白電視,到本屆春晚的超清大屏,張建國凝視春晚的焦點,也隨時代發展而不停變化。但無論是青春還是花甲,他吹號時的身姿都是一樣挺拔,那把在開場便出現的小號,歷經滄桑,依然閃亮。

嘹亮的小號聲,曾是革命年代裏先輩衝鋒陷陣、開天闢地的巨響。每當小號聲響起,我們會本能地註目聆聽,彷彿那高亢的聲音裏,天然帶着一股集結的力量。影片最後,鏡頭切到春晚現場,佇立於觀眾席中的小號手吹響了歌曲《早安,陽光》的序章,電影和歌曲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銜接。小號集結起了舞台上各行各業的「張建國們」,英雄本「雄」,人民本「民」直接出鏡,電影是為張建國製造了一個夢想,而舞台上演繹的是普通人真實的夢想。不需要表演別人,不需要塑造角色,舞台上的歌者展現的就是他們自己。

還有一點也頗令人感動 ,當總台台長建議把《早安 隆回》和《陽光總在風雨後》兩首歌串燒混搭,以阿卡貝拉呈現時,還專門要求一律不上專業歌手,把這個節目的舞台讓給充滿陽光、自信和活力的普通中國人!

這部集結了眾多明星「配角」的微電影得到了中影股份的大力支持,就像他們此前製作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一樣,《我和我的春晚》看似講述了「我」和「春晚」之間的故事,其實,「和」才是關鍵。怎樣連接「家」與「國」、「小」與「大」、「我」與「我們」,考驗着春晚主創的創造力。唯有如此,才能盡顯微電影之「微」,那是透過平凡者講述不凡事、通過小切口反映大時代的精微與共情。

可喜的是,這次春晚做到了:一封信很薄,卻可寄託普通人深厚的感情和依託;一封信很輕,卻在春晚創作者的心中分量有千斤之重。

在《我和我的春晚》中,有一處細節值得品味。張建國年輕時,他在火車廣播中向乘客介紹:「我是張建國,做飯的」;若干年後的他,同樣在火車上鄭重地介紹自己:「張建國,演奏家」。同樣的自豪,不同的答案,只因2023年的這趟列車是奔向夢想的啟程。人會因堅持而自豪,因夢想而閃耀。這是張建國的故事,何嘗不是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張建國」的你我寫照。

(作者係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

編輯: 京辰

評論

相關推薦

全部 即時 電子報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down.png
從新到舊
相關度
從舊到新
搜全文 
down.png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類型down.png
全部 即時 電子報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