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 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簡稱《意見》),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綜合性民生政策。
10日,六部委有關負責人在國新辦介紹有關政策情況。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肖渭明表示,《意見》將公平放在民生政策的首位,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一件件、一樁樁辦好民生實事,讓廣大民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財政部社會保障司負責人葛志昊透露,正抓緊建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大力發展託幼一體服務,推進學前教育和託育服務協調可持續發展。
6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民政部社會救助司負責人張偉、財政部社會保障司負責人葛志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翟燕立、國家衞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莊寧介紹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關政策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肖渭明在當天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意見》圍繞解決民眾在民生保障方面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出了4方面10條政策舉措。
推進優質醫療衞生資源共享
一是圍繞更好兜牢民生底線、織密民生保障安全網,《意見》將公平放在民生政策的首位,強調增強社會保障的公平性,提出有效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強低收入群體兜底幫扶等政策舉措。
二是圍繞全體人民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人群更加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意見》強調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提出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效、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政策舉措。
三是圍繞解決民眾在教育、醫療、養老、託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意見》強調擴大基礎民生服務普惠性,提出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推進優質醫療衞生資源共享、大力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等政策舉措。
四是圍繞民生政策直抵基層,提供更多貼近民眾、溫暖民心的社會服務,《意見》強調提升多樣化社會服務可及性,提出發展民眾家門口的社區服務、提高多樣化生活服務品質、促進包容共享發展等政策舉措。
肖渭明表示,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一件件、一樁樁辦好民生實事,讓廣大民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普惠託育10年覆蓋逾80%社區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負責人葛志昊介紹,2025年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國教育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預算安排均接近4.5萬億元(人民幣),分別增長6.1%和5.9%,衞生健康等支出也都保持較高增幅。他提到,財政部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完善養老育幼服務體系,抓緊建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有關工作正在加快推進。《意見》提到,用10年左右時間,推動有條件的大城市逐步實現嵌入式等普惠託育覆蓋80%以上社區。國家衞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莊寧介紹,下一步將多渠道增加普惠託育服務供給。在大力發展託幼一體服務方面,統籌0-6歲育幼服務資源,健全支持保障措施,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推進學前教育和託育服務協調可持續發展。
政策亮點
•實施增收行動
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開發式幫扶提能增收行動,建立農村低收入家庭勞動力勞動傷害幫扶機制。
•「一老一小」服務
增加護理型床位供給,新建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原則上不低於80%;用10年左右時間,推動有條件的大城市逐步實現嵌入式等普惠託育覆蓋80%以上社區。
•教育擴優提質
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覆蓋;新建改擴建1000所以上優質普通高中,重點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
•擴大社保覆蓋
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有序推進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跨省共濟;支持引導有條件的地方將生育保險生育津貼按程序直接發放給參保人。
資料來源:《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
民眾談育兒補貼
北京市民孟女士:去年年底我和丈夫領證,準備明年要孩子。我覺得這個育兒補貼政策很好,每個月幾百塊錢雖不算多,但領到手後能夠用到孩子的奶粉、尿不濕等日用消耗品上。希望後續還有更多措施出台,為更多家庭打消生育二孩、三孩的現實顧慮。
「北漂」工人呂芳芳: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在為養孩子發愁,育兒補貼政策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支持,但是比起缺錢,她們更大的煩惱是沒時間。我覺得養育孩子是一個綜合投入的過程,希望政府能夠在補貼政策之外,提供更多支持育兒的配套措施,比如靈活的工作制度、更多的育兒假期、更經濟的託育服務等。
廣州市民陳女士:此前領取的生育津貼是在小程序上登記申領、經公司蓋章後,三至五天左右就發放到了個人賬戶,總體流程也算方便。由於目前的流程基本都需要經過公司這一環節,對於保障女性生育權益、提高生育意願來說,更重要的還有保障好女性職工生育期間的職場公平及待遇福利,加強對公司企業執行國家相關規定的嚴格監管等。
(來源:大公報A14:內地 2025/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