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記公司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一事,連日來引起社會各界持續高度關注。
自3月13日港澳辦轉載《大公報》評論《莫天真,勿糊塗》至今,已逾一月。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依法對交易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但交易仍然沒有終止。
《大公報》沒有停止發聲。
最近一周,世界聚焦美國對全世界、特別是對華發動的「對等關稅」戰。
有分析指出,如果巴拿馬運河港口被美國控制,可能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工具。
一周以來,《大公報》專訪多位香港政商界人士,了解他們對長和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的看法。
「為了扳倒中國,美國無所不用其極」
4月8日,《大公報》刊登對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的專訪。

「為了扳倒中國,美國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劉兆佳認為,美國對全球多國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其戰略目標,是打擊中國「一帶一路」。
「假設現在美國從長和手中得到更多的港口和碼頭,就可以利用這些碼頭,壓縮中國的海運及造船業,令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
劉兆佳表示,商人在進行重大交易時,不應單純考慮商業利益,更要提高政治敏感度。
「國家被打壓,當然要支持國家!」
4月9日,《大公報》刊登對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譚耀宗的專訪。

譚耀宗表示,「面對國家被打壓,每個人當然要支持國家!」
他強調,今次事件提醒了人們,所有商人都要「多加留意」,在涉及中美問題及地緣政治層面或懷疑對國家安全有影響的商業行為,要「深究」和「多聽意見」。
特朗普讓全世界看到,只有依靠國家才可以應對危機
4月9日,《大公報》刊登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的專訪。

美國挑起關稅戰,引爆環球股災。
陳勇指出,特朗普做法讓全世界人民看到,只有依靠國家才可以應對危機;一間企業即使擁有再多財富,沒有國家作為後盾,這些財富也終將被霸權掠走。
他還指出,長和事件也給香港市民上了生動一課,使大家明白為什麼海外利益安全也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一環。
「今次交易反映企業家對國家認同的模糊」
4月10日,《大公報》刊登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廣西社團總會會長文頴怡的專訪。

文頴怡預計,一旦美國成功控制主要航道及港口,便能夠隨時對停靠船隻徵收高昂費用,變相增加中方貿易成本。
文頴怡認為,今次交易反映部分香港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對國家認同的模糊和責任感的缺失。
「我們必須謹記,香港今日的繁榮穩定離不開中央的堅定支持。現今香港不少大型跨國企業的崛起,都與國家經濟騰飛密不可分。」
「『在商言商』,不是扮糊塗,便是天真傻!」
4月11日,《大公報》刊登對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的專訪。

吳秋北強調,「純粹『在商言商』,不是扮糊塗,便是天真傻!」
他說,美國無理的關稅戰明顯就是要打壓我國的貿易和出口。加徵關稅及船舶費用就為了打擊我國出口物流,這樣企業經營必然面臨困境。
依法審查交易「並非特例,而是行規」
4月12日,《大公報》刊登對香港中律協創會副會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黃國恩的專訪。

黃國恩強調,關鍵基礎設施交易涉及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各國均嚴格監管。因此,中國監管部門依法審查長和交易「並非特例,而是行規」。
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黃國恩直言:「現在做生意不能只說『在商言商』和自身利益,不講政治,不是你太天真就是你在胡扯,管你是什麼國家或是地區都是這樣,做生意必須在確保國家安全及國家利益不受傷害的前提下進行。」
他批評,美國近年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長和此時將關鍵資產售予美資財團,「形同遞刀予敵人」,可能變相協助外資削弱本國戰略優勢。
「以國家大局為重」
4月12日,《大公報》刊登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的專訪。

李慧琼指出,此次反壟斷調查嚴格依據《反壟斷法》相關規定開展,具有充分法律依據。
李慧琼認為,企業在作出商業決策時,必須平衡好國家與商業利益的關係,特別是涉及如港口等戰略性資產的交易,更應該優先考慮國家整體利益,與國家立場保持一致。
「大是大非不能含糊」
4月15日,《大公報》刊登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凌友詩的專訪。

凌友詩形容,長和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一事,交易既神秘倉促,又果斷決絕;既沒有全球招標,也不是價高者得。
而隨着事件被爆出,在社會各界的多次勸誡下,長和不僅依然有推進交易的打算,還用「在商言商」作為擋箭牌。
凌友詩力勸長和:大是大非不能含糊,勿一錯再錯!

(来源:大公文匯全媒體|編輯:常伯勞|審校:蘇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