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引入內地優秀電影作品 增進文化認同帶旺經濟

「中國內地電影展2023」日前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開幕典禮,12部內地出品的優秀電影由9月27日至10月29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等多個場館放映;英皇電影巨製《志願軍:雄兵出擊》昨日在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電影是傳播文化的優質高效媒介,內地電影(包括與香港合作電影)水準不斷提升,本港應引入更多雅俗共賞、叫好叫座的內地主流電影,增進港人對國家發展的了解,提升對民族文化、國民身份的認同;此舉亦有利本港電影市場多元化,刺激消費、帶旺經濟。
本港中西文化薈萃,「十四五」規劃綱要將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港舉辦內地電影展,可以有效促進文化交流。此次電影展選映的12部影片,向本港觀眾推介近年內地各具特色的優秀電影,當中不少曾入選東京國際電影節、康城影展、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等國際著名電影節或影展,這些包括故事片、科幻片、紀錄片在內的風格迥異的電影,真實展示了內地人生百態、人文情懷。
自2001年「入世」以來,內地電影產量和質量都持續進步,除了藝術電影外,主流電影的商業性、藝術性也不斷提升,並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單單今年就湧現出《滿江紅》、《流浪地球2》、《長安三萬里》、《封神》等口碑、票房俱佳的電影。這些主流電影更容易為普羅大眾接受,更好地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展現國家軟實力。
在眾多藝術門類中,電影被視為影響觀眾尤其是青少年最直接、最具潛移默化力量的方式。美國荷里活電影佔據全球許多國家文化娛樂的主流市場,向各國民眾宣揚「美國價值觀」,由此推行「普世價值」。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在繼續保持文化多元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更快、更多地引入內地優秀電影,特別是老少咸宜的主流電影,有利加強港人對內地的認識,增強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
現實的情況是,內地眾多叫好叫座的電影並未在港廣泛上映,市場反應較冷感。有業內人士認為,本港電影發行商引入內地電影積極性不足,主要擔心內地電影不合本港觀眾口味,同時與內地合作機制不成熟,引入內地電影經濟效益不高。事實上,美國電影能在港市場佔主導地位,是經過幾十年苦心經營,才形成宣傳發行「一條龍」的成熟機制。打造內地電影在港上映的良性機制,事在人為,政府、業界應合力推動,找到可行模式。史詩級巨製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在本港與內地同步上映,是在內地攝製電影首次實現香港同步上映,在商業模式方面邁出重要一步,希望業界總結經驗、不斷完善,令本港觀眾可更快地看到內地各種類型的電影,從電影中得到教益,逐步建構與國家民族同步的文化價值觀。
看電影也是刺激消費市道的重要手段。政府力谷「夜經濟」,啟動「香港夜繽紛」活動,不少電影院線推出優惠吸引觀眾入場,期望帶動人流、促進消費。引入內地多元化的優秀電影,讓觀眾有更多選擇,購票入場興致更大,巿民通常會在看電影前後進行飲食消閒,院線、商戶增加收益,「夜經濟」將更加長做長有。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要聞 2023/09/2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