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大公文匯網
iosEwm.jpg
googlePlayEwm.png
androidEwm.png

無視政府歐盟不斷施壓 德企巨頭爭相加大在華投資

香港文匯報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儘管德國政府和歐盟方面一直向德國企業巨頭施壓,危言聳聽要求他們減少對中國的所謂「風險敞口」,但西門子、巴斯夫、福士、平治、寶馬等多間德企巨頭頂住了政府不斷增大的壓力,爭相繼續增加在華投資,盡全力保護中國市場份額不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

報道稱,今年以來德國聯邦政府不斷向自家企業渲染「減少對中國投資以防風險」,所謂「去風險」和「減少對華依賴」成為歐盟和德國政府討論對華關係時的熱詞。面對政府的再三施壓,在中國已擁有相當規模業務的德國企業選擇「用腳投票」,不僅繼續在華投資,還正努力提高在華工廠生產,減少對德國進口的依賴,與中國當地供應商達成協議,使其供應鏈更加本地化,並與中國公司建立聯盟。這些努力旨在保護市場份額和利潤,避免受到中國與西方、尤其中美之間政治緊張局勢惡化的影響。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計劃到2030年在中國投資100億歐元(約832億港元)。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巴斯夫最近在中國湛江動工興建一座新工廠,預計於2025年投產。據悉這工廠是巴斯夫的一體化生產基地其中一環,包括基礎化學品到消費品的相互關聯的產品鏈,建成後巴斯夫能在中國生產其在中國市場持續增長所需的產品。

西門子:像中國這樣的客戶,上哪兒找?

西門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博樂仁早前也多次明確表示,中國市場能把西門子推向更高創新水準,他誓言將捍衛並進一步擴大西門子在華市場份額,並維持對華投資,今年預計在華投資1.4億歐元(約11.6億港元),直言:「像中國這樣的客戶,上哪兒找?」

報道還指出,採取中國本地化生產行動力度最大的是福士、寶馬和平治等德國汽車製造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車企向中國出口了逾25萬輛汽車,與在中國的產量相比完全不值一提,畢竟單是福士就在中國生產了320萬輛汽車。福士行政總裁奧博穆9月初在2023慕尼黑車展上透露,福士將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尤其現在福士需利用中國技術進入中國市場,「西方和中國的生態系統正在分離,這意味着我們必須明確地適應形勢。」

寶馬宣布在中國生產新一代電動車

寶馬則宣布,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將從2026年起,為中國客戶生產新一代電動汽車,而非從德國進口,中國當地約430家供應商的零部件和材料將用於本地生產。寶馬還擴大位於瀋陽的研發中心規模,將在中國投資開發和生產新一代電動汽車使用的高壓電池。

美國諮詢機構榮鼎集團的數據顯示,2022年歐洲對華直接投資中,德國所佔份額從前年的46%提升至52%,當中德國汽車業更從50%提升至68%。分析師巴爾金對此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認為,無論是哪個角度來看,中國市場都事關生死存亡。」

另據德媒援引德國經濟研究所一項分析,在2023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達103億歐元(約857億港元),屬歷來次高紀錄。從2010年到2020年,這一數字最高也只是今年上半年的一半。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馬特斯表示,德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對華投資的比重甚至攀升至16.4%,形容「如此大的比重是前所未有」。

平治:與中國「脫鈎」威脅全球汽車供應鏈

德國大型汽車製造商平治集團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康林松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與中國「脫鈎」對良性競爭和全球汽車供應鏈構成風險,「開放的市場才能推動增長,才能創造財富,讓我們保持市場開放。」

彭博社稱,與福士和寶馬等汽車製造商一樣,中國是平治最重要的市場,約佔其銷量的三分之一。康林松表示,汽車行業依賴全球供應鏈。「我們在疫情中認識到供應鏈可能是脆弱的。」

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製造商,平治持續聚焦中國。數據顯示在2023年上半年,中國依然是平治最大單一市場,在中國多個核心業務領域實現高質量增長,中國市場銷量在全球範圍保持領先,在華銷量和新車交付量按年漲幅均超過6%,增長勢頭穩固。康林松強調,「我們對於中國的長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願加大在華投資。」

專家:歐盟反補貼調查適得其反

對於歐盟委員會宣布啟動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德媒《焦點》周刊援引德國汽車研究中心負責人等專家指出,歐盟此舉只會適得其反,如果中國徵收關稅或採取類似措施予以回應,將對德國汽車業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原因是德國車企向中國出口許多高利潤車輛。

匈反對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

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近日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期間表示,匈牙利反對歐盟領導人正式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稱歐洲與中國「脫鈎」是一個差劣的主意。

「『脫鈎』是很差劣的主意」

西雅爾多表示,一些西歐政客就歐洲經濟與中國「脫鈎」發表了令人遺憾的言論,「我們不同意這一點,我們確信與中國進行盡可能密切的經濟合作符合歐洲利益。若我們不能建立這種密切的合作,歐洲就會損失很多。這是匈牙利非常堅定和一貫的立場。歐洲和中國這兩個經濟體『脫鈎』是一個很差劣的主意。這一『脫鈎』政策是歐盟官僚機構提出的,這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

西雅爾多同時稱,西歐汽車製造商已在新技術上投資了數百億甚至上千億歐元,但西方忘記了一件事 ,這也是或許無法完成的一件事,就是在歐洲建立電動車電池生產能力。因此儘管西歐公司也可生產電動車,但電池是由中國等亞洲國家製造,「我們必須接受這一情況,且必須充分利用它,因此我們不要互相威脅和互相疏遠,而是要努力合作。」

(來源:香港文匯報A20:國際 2023/09/23)

編輯: 輕雲

評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