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嚴剛
立法會大會今天(16日)討論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當前,香港正處於一個極具挑戰的時代。外部環境方面,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已升級至「關稅核彈」的級別,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內部方面,政府面對高財赤、穩增長、保民生、促改革的巨大壓力。在此情形下,如何平衡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與財政的可持續性,積極推動政府治理改革,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了一系列穩定市場信心、推動產業升級的措施,並回應了業界訴求,包括本人提出的擴大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改革公共服務收費、為離岸貿易提供半稅優惠等相關建議。總體而言,這是一份能平衡節流與發展、經濟與民生、務實穩健的預算案,應當給予肯定及支持。
然而,面對挑戰和機遇,建議政府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部署,以實現香港的長遠健康發展。
第一,應進一步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提高金融市場韌性及香港股市吸引力。
在美國發動貿易戰的陰影下,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應把握機遇擴大人民幣在資本市場的應用,並提升金融系統的抗風險能力,在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化地位。可考慮以下措施:擴大人民幣交易櫃台的覆蓋範圍並提升交易規模,優先推動更多中資藍籌股增設人民幣櫃台;同時,爭取中央支持,推動內地社保基金與新增保險基金跨境投資香港資本市場,這既能為香港帶來耐心資本,又能促進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此外,增加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衍生品的品種、數量和流動性,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對沖工具。針對美國可能強制要求在美上市中概股退市的威脅,香港應該積極吸引更多海外中概股來港上市。
第二,應加快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應對供應鏈重組。
美國發動的關稅戰迫使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這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構成了新的挑戰。香港應把握近期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將香港納入許可交割地的機遇,爭取國際大宗商品定價話語權,為企業提供更靈活的貿易選擇。一方面,需出台政策,推動業界加快交割倉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為期貨交易提供現貨倉的支持,提升香港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對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提供政策支持,推動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此外,還可以推動大灣區倉儲設施的互聯互通,吸引內地企業通過香港交割倉進行跨境結算。
第三,推動人才高地建設,培育戰略產業人才,加快發展河套創科合作區。
科技創新是香港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然而,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加劇,使得香港在科技領域的發展也面臨困難。在此背景下,香港應強化自主創新能力,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人才的培育。政府應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以及河套創科合作區的開發,吸引內地名校與香港的院校在北都區聯合辦學,特別是針對香港緊缺的專業,如海洋專業、航空航天、微電子等高科技領域,引入內地優質教育和科研資源,吸引更多優秀學子投身科研事業。同時,吸引大型科技企業與大學合作,在北都區設立實訓基地,以更好地培養尖端人才。
第四,優化強積金投資機制,穩定市民退休保障。
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嚴重影響強積金的回報,市民的退休保障面臨著巨大壓力。政府應優化強積金的投資機制,以分散投資風險,穩定市民的資產。考慮到政府未來五年每年擬發債1500億至1950億元,建議開放強積金直接投資政府債券的選項,比如允許市民選擇一定比例的強積金配置於政府的中長期建設債券。同時,優化銀色債券發行機制,推出更長年期,如十年的銀色債券,並允許55歲以上的市民以公積金直接購買。此外,要加快強積金的數碼化轉型,讓市民能更靈活地管理退休金。這些措施既能為市民提供更穩健的退休保障,也能為政府項目拓寬融資渠道。
第五、發展智慧和綠色港口,降低物流成本,拓展新能源加注產業。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之下,物流成本一定會上升。為此,政府應推動智慧和綠色港口發展,以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提升港口運作效率,降低香港的物流成本。一方面,推動港口、海關及航運企業,以及相關電子平台接入正在構思設立的「港口社區系統」,實時共享貿易、貨運與清關信息,以提升物流的透明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應適度增加對企業的智慧港口項目和配套的倉儲物流及修船等項目的財政資助,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自動化、智能化投入,提高港口運營效率。此外,在地契、城市規劃等方面支持企業發展新能源加注等綠色航運,對企業由此產生的土地和物業改變用途費用,應考慮予以一定減免。
香港的未來發展既充滿挑戰,更蘊藏機遇。在中美戰略博弈持續的背景下,我們必須以創新思維,務實有為,推動深層次改革。唯有以更大的決心、精準施策,香港才能在變局中把握主動,開拓新局,創造更加繁榮的未來。期望政府與社會各界可以攜手共度時艱、共襄盛舉、共創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