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親身感受夏商周文明 香港中史教師河南「追星」

香港新聞 2024.07.08 20:10:00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弘揚辦)與教育局於今年6月底至7月初合辨「七十五周年國慶暨香港特區成立二十七周年獻禮: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教師考察之旅」。弘揚辦、教育局及參與考察團的教師代表,今日(8日)舉行分享會,分享考察團內容及成果,並介紹弘揚辦的「中國歷史文化教師培訓系列」相關活動。

在為期五日的考察團中,參與是次考察團的26名香港中小學教師訪問河南省鄭州、安陽、洛陽等地,透過實地考察文博機構和考古遺址、專家學者的講解及訪談等,增進對河南夏商周三代歷史的認識,藉此豐富教師對歷史教育的經驗和教學內容。

書本上見到的文物「活」了

「文物很重要,介紹很重要,如何說好故事,導賞員起到重要作用。」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總監伍志和介紹,是次考察行程拓展了在香港舉行的「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展覽內容,讓老師們實地走訪河南不同的博物館,更得到當地文物局支持,特別安排了最優秀的導賞員介紹展覽。相關安排也獲得參與考察團的老師認可,鳳溪第一中學葉天賜副校長對導賞員精妙講解印象深刻,他認為導賞員不但深入淺出地講解文物故事,讓老師們了解其精妙之處,更給出了一些教學貼士:「比如導賞員會提及學生會針對文物問什麼問題,老師應該怎樣解答,將文物連結到製作、出土過程,方便日後教學。」

伍志和提到,在考察團實地走訪過程中,很多老師圍住展櫃「追星」,比如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見到鎮館之寶「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時,大家爭相拍照,以前在書本上見到的文物「活」了起來,立體地呈現在大家眼前,是「用文物說故事」的生動實踐。

加強師生國民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

「通過文物學歷史,是這幾年教育局推廣中國歷史學習的重要策略,今次考察是其中重要一環。」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朱治夫博士說,在中學學習的第一個課題就有關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國家的形成,夏商周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相關展覽和考察安排與課程內容息息相關,能加強老師和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

朱治夫介紹,考察團推出不久報名就額滿,反響不錯,很受到老師歡迎,申請的大多數為教授中國歷史文化的老師,但也有很多其他科目的老師報名有興趣參與。「老師不單是享受深度遊,去之後將考察團感受、看到的,帶回學校,用在教學、設計學生考察團和校本活動方面,讓學生間接得益。」朱治夫亦透露,參與的老師需要「交功課」,上交一份相關內容的教學設計,在新學年會邀請參與考察團的老師做分享會,展示設計和心得,希望能將考察團成果分享給全港老師受益。

考察團成員認為行程對教學大有裨益

考察團成員、鳳溪第一中學葉天賜副校長認為,平時教學中,這些歷史久遠的課題,老師處理起來頗難以拿捏,因為大部分都是圖片,很難帶來震撼感。這次親眼見到很多鎮館之寶,除了視覺震撼,還有聽覺震撼,「最想不到的是將傳統鼓樂現代化,比如骨笛、編鐘,將八千年前的文物修復、再現,讓學生老師都覺得很有興趣,甚至還用古代樂器演奏《孤勇者》,相信如果能面向香港學生介紹,會讓他們覺得融入生活,更易學習吸收。」

另一位考察團成員、唯一一位小學教師倫雅文,則在分享時感慨自己是「幸運兒」。作為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圖書館主任,倫雅文在得知有這一主要針對中學歷史文化科老師的考察團時,抱着試一試的心態申請,沒想到順利入選。第一次去河南的她看到大量青銅器、宮城遺址、土坑牆、商代水管等,令她大開眼界。

「老師的學養、文化素養會直接影響學生。」倫雅文表示,自己此行的所見所聞,讓她對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有了十分深刻的體驗。她認為,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搖籃,然而時空距離卻讓香港小朋友對此很陌生,因此需要學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的根。倫雅文在校內推廣跨課程閱讀,她認為是次考察讓她得到很多資訊、脈絡,幫助她將跨課程閱讀做得更好。

夏商周「開好頭」 「中國通史系列」陸續有來

儘管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7月8日結束,但伍志和透露,接下來會在學校做巡迴展,基於展覽內容考察內容等在學校延伸,利用資源來加深同學對夏商周文化的認知。作為「中國通史系列」的首個展覽,希望成為一個藍本,為接下來的秦漢展、隋唐宋元展開個好頭。

據介紹,弘揚辦在今年下半年會陸續推出多個「用文物說故事」的活動和工作坊,包括歷史開箱工作坊、嶺南音樂工作坊及中華文化公園史蹟遊蹤等,希望透過文物、音樂等,讓青少年了解香港和嶺南文化、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

編輯:常伯勞
關鍵詞:夏商周中史教師河南
評論
字號:
發表
查看更多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