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九龍城寨之圍城》近日火熱上映,電影充滿港式「暴力美學」,老中青三代電影人出馬,動作酣暢淋漓一氣呵成,熱血中不乏溫情,讓人直呼過癮。適逢九龍城寨清拆改建30年,電影中斥資千萬搭建的「九龍城寨景」,也帶領觀眾一窺這個傳奇之地的風雲歲月與人情冷暖。
耗資5000萬搭實景 杜琪峰林家棟等曾在城寨生活
電影耗資5000萬元,在蠔涌、元朗分別搭出城寨實景,將消失30年的九龍城寨民生聲色復現於大銀幕,讓觀眾能深深感受昔日城寨情懷。美術總監麥國強指,團隊將城寨場景以移動城堡方式興建,通過參考資料及圖片,還原八、九成出來,讓觀眾有熟悉感。除了主要街道,三、四樓以上要做場景,搭建大概三層,又做了10幾件景片,景片闊8米、高8米,在廠內可以不停移動,配合拍攝。
在搭景過程中,不少曾在城寨居住過的電影人都有貢獻。《九龍城寨之圍城》監製之一莊澄童年跟家人曾住過城寨,為搭景提供不少寶貴意見。出身九龍城寨的演員林家棟,也熱心為劇組找來昔日街坊,提供第一手資料。
香港導演杜琪峰從小在九龍城寨長大,很多鄰居都是幫派分子,他曾回憶說:「如果有警察抓你,你跑到九龍城寨裏就沒事了。他不會下去的。」另外,秦沛、姜大衛、爾冬陞三兄弟都曾在九龍城寨成長。
「九龍城寨」題材電影:《重案組》留最後影像 《阿飛正傳》曾取景
在香港的影視製作史上,以九龍城寨題材拍攝的作品有幾十部,包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於城寨內取景的電影《跛豪》、《省港旗兵》、《城寨出來者》、《重案組》等,其中《重案組》獲准在拆卸前的城寨拍攝,是最後一部在城寨實地拍攝的電影。以及2016年家喻戶曉的無綫劇集《城寨英雄》,還有於2021年開鏡、今年五一上映的大製作電影《九龍城寨:圍城》等,無不聚焦於這個傳奇的地方。
以九龍城寨取材的電影也不總是在說黑幫爭鬥的熱血故事。在《阿飛正傳》結尾,梁朝偉扮演的賭徒整裝出門前待在的狹小房間,取景地也是九龍城寨。劉德華亦為《阿飛正傳》在城寨拍十日戲,不過片段沒有剪入最終成片,相信底片已經很難找回。
「九龍城寨」前世今生 寨民可用竹竿打飛機?
《九龍城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飛機低空掠影,其實不是想像,而是寫實。當地更流傳九龍城寨居民站在樓頂拿根竹竿就能把飛機打下來的傳說。這和城寨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
九龍城寨的歷史要追溯到15世紀,這一區域在那時就由明朝官員徵用。1668年至約1810年,區域內先後建起一座塾台與一座炮台。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此區域在中國海岸防衛方面扮演着關鍵角色。1846年11月至1847年5月,這裏又築起一座由石牆、6座瞭望台、4道城門構成的,面積約2.6公頃的城寨。城內主要有衙門、火藥倉、士兵營房等,駐兵也漸漸由起初的250人,增至1899年的500多人。
1941年至1945年日佔期間,城寨的城牆被拆,石塊用於擴建啟德機場。由於啟德機場的飛機降落航道就在附近,這些建筑物的高度不能超過14層樓。也因此,電影中不乏飛機飛過城寨樓頂的畫面。
二戰後,大量地基不穩、濕窄昏暗的多層建築在城內拔地而起。逼仄的城寨也逐漸成為黃、賭、毒聚集的場所,同時逐漸成為龍蛇混雜的罪惡溫床,以及廉價無牌牙醫診所的聚集地。從1987年港英政府決定清拆,到1994年清拆完成,城寨現時已化身為九龍寨城公園,成為了目前香港唯一真正遺留城寨遺蹟的地方。
人均面積不足1平方米 世界最密當之無愧
九龍城寨的壽命是1847年至1994年,曾被形容為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清拆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6.5英畝(26,000平方米)的面積,有多達20~30條街,可以算得上世界上同面積的最多街巷的小城。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估算,九龍城寨在拆毀之前約有3萬多名居民,以城寨總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00萬人,幾乎是當時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專屬於九龍城寨的人情味
《九龍城寨之圍城》有這樣一句話:「在城寨,只要肯做,沒有什麼是賺不到的。」在城寨中,吃如蛋撻、燒賣、叉燒飯,生活如理髮、睇病、雜貨舖樣樣俱全。而電影中黑幫大佬也要做理髮正職的設定,亦折射出城寨罪惡叢生背後又充滿人情味的暖調背景。
舊時的九龍城寨因其封閉的建築和「握手樓」的設計,使得人際關係極為緊密,有種「守望相助」的精神。由於惡劣的居住條件,居民常要行走到遠處的東頭邨晾衫,或者在「大井街」輪候街喉用水,這些聚集的因由增進了居民間的感情,不少城寨故事也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去。《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的作者之一林保賢(Ian Lambot)曾在1987年至1992年間走訪城寨數十次,與中醫、牙醫、點心師傅、理髮師、魚蛋商等聊天。他接受採訪時曾說,生活在這裏的人「各有各的故事」,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裏經營生活、努力奮進,與城寨外的市民別無二致。
導演鄭保瑞在早前採訪中說,他和創作團隊問過許多曾住九龍城寨的人,沒有一個人想一輩子留在城寨。「因為那裏真的很亂,又骯髒。但是你在外邊生活不到的時候,你就進去城寨,這裏(物價)便宜,裏面有工作。雖然環境不好,但是比外面(物價)便宜,令你生活得到,令你在那裏透一口氣,令你回過神來,找回自己的生活,儲錢出去買樓,接着就走了。城寨就是一個這麼奇特的地方。」
拆除改建30年 現在有咩睇頭?
1987年,城寨面臨清拆的命運,中英雙方決定將城寨改建為公園,即現在的九龍寨城公園。清拆期間,古物古蹟辦事處挖掘出一些遺蹟,並將它們與公園設計相融合,當做展品供遊人觀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是兩塊於城寨正門(南門)出土的、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額。其他的遺蹟還包括原來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城寨內牆走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其餘的文物如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
公園項目於1994年動工、1995年8月啟用,耗資6700萬元。建設團隊將優美如畫的「小橋流水,亭台樓閣」遷入公園。為選擇最合適的設計,建築署曾派5位建築師前往內地實地考察、學習。如果想前去欣賞,乘地鐵到宋皇台站B3出口即可到達。
2009年,公園為展示城寨昔日風貌,設立了一個名為「千面小城」的展覽,通過一個戶外展區、六個衙門內的展覽館,呈現九龍城寨的變遷。位於南門的戶外展區設有一幅照壁和一個銅鑄城寨模型。照壁一面刻有《九龍寨城公園碑記》,另一面則刻有城寨清拆前的剖面圖。模型則是仿照清拆前的城寨而製成。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