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斂之(1867年11月23日-1926年1月10日),姓赫舍里氏,名英華,字斂之,以字行,號安蹇,又號萬松野人,又名玉英華,教名文森蒂斯(Vincentius),滿洲正紅旗人,清末民初教育家、記者,保皇黨、維新派人物,中國近代天主教精神領袖。輔仁大學、《大公報》創辦人。其妻淑仲是愛新覺羅氏,恂勤郡王允禵的後裔。著有《也是集》、《也是集續編》、《萬松野人言善錄》、《安蹇齋叢殘稿》、《勸學罪言》、《安蹇齋隨筆》、《心畫》、《敝帚千金》、《蹇齋賸墨》、《春蠶集》。

英華,原名玉英華,滿洲正紅旗赫舍里氏。字斂之,以字行。字斂之,以字行。生於京師,少時家貧,身無長物。蓋旗人之制,生則入檔,壯則為兵,遂以武為業。後樂於學文,遂棄武而與師為僮,學於豪富,終日矻矻,有文行世,時人以才子稱之。嘗參同變法,蒙其為滿人得御赦,西太后呼之為英華,遂去玉其家以皇室賜而改英姓,遂稱英華。

既加冠,覽西文典籍,精習法文,與基督傳教士遊,皈心此道。因見祖宗基業傾頹,遂生救亡之心。惟與嚴幾道交厚,終日論教,後經其薦至津門《直報》,結撰新聞,以開民智也。適時,康梁「公車上書」以圖變法,斂之撰《論興利必先除弊》一文援之,言康廣廈「膠州疏內【蔽於耳目,狃於舊說】諸語,言人之不敢言。」云云,英氏亦同此論行。

維新後,英氏流於海外,經雲南至滬上,復歸於津沽。會教友柴天寵。若時中國,報狀新聞之業方興未艾。南北縱橫,報館僅有二十餘家,南居二十,北僅四五家而已。柴氏任天津紫竹林天主教總管,頗有貲財,與嚴幾道、樊國梁、鮑渥等,募金籌辦邸報,邀斂之主筆,許以「募集股本,甘為賠墊」,遂允之。

壬寅年夏,以「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為本,《大公報》始立,申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之旨。報章初行於世,爭相購買,英氏喜極失眠。繇此,英氏主《大公報》,日撰一文,攻過砭闕,堅善與同人之志,擴大公無我之懷,發金石之聲,以刺政務之得失。諷垂簾而推立憲,反專制以伸民權。清廷戕殺秋璿卿、徐伯蓀,罵詈酷吏,詬讟暴行,悲憫志士豪舉。然斂之言平生最厭為官,幾道曾作中堂「能使荊棘化堂宇,下視官爵如泥沙」,寶藏之。推行教化,尤重移風易俗,申行全盤西化;創天足會,去女子纏足沈痼。

甲辰年,中美交惡,斂之發文以抵美貨,獨觸「當道」之怒,袁慰亭欲禁《大公報》,英氏據理爭之,慰亭難成。又以財貨賄之,終不能降。自此英袁相爭二十餘載,舉國皆知。民國元年,《大公報》改「中華民國」號,恥奉袁正朔,旋即偕夫人隱居於香山溫泉。閒遊時忖度子美「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句,鐫榜書「水流雲在」於石,以彰其志。丙辰年售《大公報》於王郅隆。

嘗有悍丐衝英宅強乞施,家人皆懼而斂之與食,丐愧而拜去。主《大公報》時,常在心慈善,設張粥廠,以兼濟蓬戶。或有水患,千里漂沒,百萬亂離,請募善款,立慈幼局,安洚水遺孤。獨創義學,研新舊,中西之學,增靜宜女學及輔仁大學,斂之任校長。丙寅年,斂之病逝,時年五十九。

贊曰:英氏斂之,滿洲苗裔,生於微末,亂世以修文為業;成在苦心,忠君而瀝膽披肝。得洋務先機,發國人先聲,暢移風易俗,思救亡圖存,行儒俠義事。開新聞之先,立《大公報》,訖創刊至今,凡百餘年賡續不絕,實英氏首創之功也。清室夷靡,嘆基業敗落,終難融於世,效伯夷叔齊節義,歸山林以終其年,命耶?

展開閱讀
4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