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明恥教戰

第一集:明恥教戰
九一八紀念特刊向世人揭曉了東北各地民眾的生活狀況,向世人介紹了日本對東北的掠奪,披露了日軍遍布東北各地的兵營。 查看詳情

第二集:中國的西北角

1933年五月,日軍侵佔長城各口,平津危急。5月31日,國民政府與日軍簽訂了《塘沽協定》默認日本對東北三省和熱河的佔領,華北門戶洞開。愛國將領馮玉祥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和幫助,組織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紅軍將士在哈達鋪郵政代辦所找到了一批報紙,其中發現的大公報上刊載了徐海東與劉志丹會師的消息。《大公報》為中央紅軍提供重要情報。 查看詳情
第二集:中國的西北角

第三集:迂迴在生死線上

第三集:迂迴在生死線上
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略中國。大公報記者在盧溝橋前線,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圖片,寫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字。時年25歲的大公報攝影記者方大曾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兩個月後失蹤,是抗戰時期中國記者犧牲的第一人。大公報記者孟秋江親歷南口戰役、大同保衛戰、忻口會戰,在大同城外,他險些喪命。1938年4月,中國軍隊在台兒莊發起反攻。大公報記者范長江第一時間奔赴前線,冒著敵人的炮火,與中國軍人一起衝入台兒莊。 查看詳情

第四集:我們在割稻子

1939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對重慶展開長達五年的大轟炸,以摧毀中國抗戰軍民的意志和決心。「有了糧食,就能戰鬥」,是大公報的抗戰宣言。在香港,大公報獨家披露了汪精衛與日本簽訂的投降密約,將日本獨霸亞洲的陰謀昭告世界。在桂林,大公報引導桂林抗戰文化城的繁榮。在重慶,大公報呼籲航空救國,推動成立滑翔總會。大轟炸陰霾下,重慶報館多次被炸,印刷廠先搬到防空洞,後搬到萬縣一戶農家。在河南,大公報記者第一個走進災區,率先披露了慘絕人寰的河南大災荒。 查看詳情
第四集:我們在割稻子

第五集:銀風箏下的記憶

第五集:銀風箏下的記憶
《大公報》積極關注二戰國際戰場,駐外記者在英國、法國、緬甸等地進行深入報道。記者蕭乾目睹修築滇緬公路的25萬各族民工,親臨現場報道英倫大轟炸;記者呂德潤駐守緬北戰場;徐盈目睹中國軍人強渡怒江。 查看詳情

第六集:日本投降矣

1945年,大公報記者朱啟平、黎秀石在太平洋戰場採訪,行程萬里,匯合在密蘇里艦上。朱啟平的《落日》是中國新聞史上的傳世佳作,記錄了日本簽降一幕的豐富細節。戰後,他們第一時間踏上日本國土。抗戰之後的七十多年,大公報始終關注中日關係的跌宕起伏。對於日本右翼勢力否認歷史、篡改教科書等行徑,大公報積極發聲,譴責日本。這份報紙還多次組織抗戰紀念活動,警醒世人,勿忘歷史。作為一份愛國愛港的報紙,大公報至今仍廣泛影響香港政商學各界。這份超過百年歷史的大報,其抗戰歲月的傳奇永垂青史。 查看詳情
第六集:日本投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