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傅
張季鸞
張季鸞 (1888年3月20日-1941年9月6日), 名熾章,字季鸞,筆名一葦、老兵。

張季鸞者,本名熾章,以字行。父任鄒平知縣間生於魯地,後父卒,隨母歸秦地上郡。少家貧體弱,為人口吃,然機敏剛正,竟以文見長,常發先覺之聲,知聞鄉里。得延榆綏道陳兆璜親授,後又至關中「煙霞草堂」,從關學大儒劉古愚習經世之學。及加冠,負笈扶桑,常與革命黨人遊,入同盟會,初試邸報,創報名曰《夏聲》,撰新聞,得要義,頗為會友所稱道。

學成歸鄉,因長於文,經同門于右任接引,任《民立報》記者,于右任稱其文「英思卓識,天宇開張」。未幾,擢孫中山秘書。歲在辛亥,革命乃成,代撰《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此文出而天下震服,民國乃立,時年二十四歲。後輾轉京滬,歷職袁、段幕下,針砭時弊,多作慷慨之聲。然遭權奸所憚,幾經入獄,幸有賴志士加護,全身遠害而已。

及至丙寅,英氏辦《大公報》,然英氏卒後,經營未善,日益凋敝。世未見慨然報天下事之報,期挽狂瀾之倒,遂與吳達詮、胡政之創新記公司,鼎足承報,言論報國。季鸞自此立身,恆發醒世之聲。辦報之始,特倡立報志趣根本,等視諸黨曰不黨、勿售言論曰不賣、無求私利曰不私、事事洞明曰不盲。後報館行事,果依此「四不」之論,《大公報》由是蜚聲內外。

嗣後,季鸞健筆為戰,震於殊俗。北伐期間,三罵權豪,中正尊為無雙國士,又稱一代論宗。日寇初佔滿洲之時,以國人麻木,望國民明恥教戰,言明日寇蠶食華夏不軌之心。張漢卿始識其人,後長安兵變,季鸞數與斡旋,又發數文,遍灑長安城內,以明軍民之心,朝綱遂平。此後聲名日隆,權貴以利相誘,皆拒之。後國共內鬩,蔣中正召季鸞,欲以《大公報》發文以討紅軍,兼加「共匪」污名。季鸞以其不實弗許,更遣范長江至膚施見周翔宇,知共產黨和平抗日之決心,竟發文為之正名。中正震怒,第畏其名,如鯁在喉,不敢作難。

季鸞嘗以老兵自稱,譬以老驥伏櫪之意。暮年,心憂家國,日期國寇驅盡,又常冀內亂一統,經年積勞,忘劬積瘁,致耗其軀,民國三十年辛巳歲,卒於渝州,年五十三。噩耗一傳,諸界震動,時人莫不掩涕嚎啕,及至扶梓歸里,三千人迎於郊原。迄今或言張公季鸞者,鄉人亦作唯唯狀焉。

太史氏曰:行公事,去私心,其實艱難也,然張公季鸞,始終如一,未有徇私,不懼強權,秉公守義,常出正論,一筆勝百萬兵。為人清正耿直,澹泊孤峻,不爭己利,不讓公理,不慕榮利,與世警醒,實吾輩楷模者也。

第一集 留日心憂家國 辦報反帝救國
張季鸞

張季鸞少年赴日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供職於同鄉于右任主辦同盟會機關報《民立報》。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任總統府秘書。1912年1月1日,張季鸞起草並發布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張季鸞因發表《袁世凱》、《嗚呼公與狗》社評討袁反帝,被捕入獄。出獄後張季鸞赴北京,創北京《民立報》,因刊登宋教仁遇刺真相,致報紙停刊,後直接成為二次革命導火索。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登台,北京《中華新報》創刊,張季鸞擔任總編。

第二集 忘己為大 無私為公

1917年-1924年,北京、上海《中華新報》均停刊,張季鸞返回北京,任隴海鐵路會辦,數日後張季鸞辭官離職,至天津。

1926年9月,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三人成立新記公司,依靠「吳鼎昌的錢、胡政之的管理、張季鸞的筆」,重啟《大公報》。張季鸞辦報事業達到鼎盛時期。此期間確定四不方針: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忘己為大 無私為公
第三集 三罵警世 國士無雙
三罵警世 國士無雙

1926-1927年北伐戰爭開始,期間張季鸞親筆撰寫社評怒斥吳佩孚、汪精衛、蔣介石:一罵 「跌霸」吳佩孚、二罵汪精衛領袖欲、三罵蔣介石人生觀,時稱「三罵」,發人深省,名噪一時。1934年,更是成蔣介石座上賓,以國士待之,被稱為無雙國士,獲得民國報人最高禮遇。

三罵警世 國士無雙

「九一八事變」爆發,《大公報》率先報道東北變局望軍政各方大覺悟。1931-1941十年間,《大公報》時刻關注中日關係,張季鸞打響「一張報紙的抗戰」,更是張季鸞愛國抗日堅持所在。

第四集 明恥教戰 實情報道

日本佔領華北,蠶食中國,天津《大公報》 以「緩抗」殘喘,致民眾憤然,張季鸞與胡政之理念產生分歧,爭吵後憤然入川,創《大公報》重慶版,後打動胡政之創辦《大公報》上海版,抗日救亡。

1930年,張季鸞不畏蔣介石打壓,在全國報界獨樹一幟公開報道紅軍事跡,拒稱中國共產黨為「共匪」,1935年5月,約談范長江,研究西南西北大後方,派其前往紅區採訪,范長江撰寫系列報道——《西北行記》、《中國的西北角》,並報道2萬5千里長征。

明恥教戰 實情報道
第五集 西安事變 縱橫捭闔
西安事變 縱橫捭闔

《大公報》記者范長江會晤周恩來,請求訪問延安,期間刊文報道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引得國內輿論,促蔣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起西安事變,張季鸞斡旋各方勢力,發表文章《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通過輿論改變國民看法,促使東北軍勸說張學良,加速事變和平解決,後發表《國民良知的大勝利》社評,宣告事變結束。

第六集 敵所欲者我不為 敵所不欲者我為之

自1936年開始報道「七君子事件」,發表《沈鈞儒等答辯書》,製造輿論壓力,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最終促七君子被釋放。

1937年,因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大公報》天津版、上海版停刊,漢口創刊。期間張季鸞主持發表《毛澤東談抗戰前途》,持續對國內和歐洲戰地報道,包含平型關大捷、台兒莊戰役等,漢口《大公報》的創辦,於同地的新華日報交流頻繁。由於《大公報》在抗日戰爭期間,對戰爭真實完整的報道,1940年密蘇里新聞學院向《大公報》頒發「密蘇里新聞事業傑出貢獻榮譽獎章」,至今中國僅此一家報業獲此殊榮。

敵所欲者我不為 敵所不欲者我為之
第七集 文壇巨擘 一代論宗
文壇巨擘 一代論宗

張季鸞期待和平,首發文期待毛澤東、蔣介石早日會談。1941年7月7日,張季鸞寫下《抗戰四周年紀念詞》,高呼:「全世界人類自由萬歲!」,留下人生最後九字,足見其殷切期盼抗戰勝利。1941年8月18日,張季鸞囑託王芸生發表文章《我們在割稻子》,給日寇以迎頭痛擊。

1941年9月6日,張季鸞在重慶病逝,走完了他淡泊寧靜而跌宕傳奇的人生歷程,他的辭世給當時的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帶來極大震動。當日,蔣介石頒發「褒揚令」,千人吊唁張季鸞,次年張季鸞歸葬陝西,陝各界三千人郊迎,西安市全市下半旗致哀。

1945年毛澤東為《大公報》題詞——為人民服務。

廣播劇《報界宗師張季鸞》

七集紀實廣播劇《報界宗師張季鸞》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廣播電視局和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指導,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西北新聞中心大力協助,「絲路之聲」廣播劇創研基地聯合陝西新動向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洪源玖運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

該劇用廣播劇獨特的聲音藝術講述張季鸞先生自辛亥革命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拍發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到「反袁」入獄;復又創立「新記」《大公報》,並親筆撰寫社評怒斥吳佩孚、汪精衛、蔣介石,且不畏國民黨反動派新聞審查禁令,在全國報界獨樹一幟拒稱中國共產黨為「共匪」,還公開刊載范長江西北行記、曹谷冰蘇聯考察等揭示延安真實情況、介紹蘇聯建設成就的系列報道;以及先生親自為團結抗戰奔走、疾呼,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晉南戰事」真相大白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生風采。

視頻紀錄片《報界宗師張季鸞》

本紀錄片為鳳凰衛視《紀錄·大時代》於2018年5月4日播出,以紀念民國著名報人張季鸞先生。

第一集 學以致用,承辦大公

幼年師從關學大儒劉古愚,以「經世致用」的治世主張立於天地。遠渡扶桑學習救國,參與同盟會。此時,張季鸞初涉新聞界,經過多年積澱,於1926年承辦《大公報》,迎來了他「以文報國」的高潮。

第二集 士林矜式,功在國家

這位報人用他手中的一支筆影響了時代,毛澤東說他「士林矜式,功在國家」,蔣介石稱他為「一代論宗」,作為一名報人獲得諸多如此高的評價,這在中國現代新聞史上無人比肩,他就是被周恩來譽為「報界宗師」的張季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