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港與灣區城市合作 智慧物流直達全球

  圖:專家議員建言
  圖:專家議員建言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月帶隊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參觀了「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盛讚物流園的工作效率高。近日,本港與廣州市簽署穗港大灣區港航事務合作協議,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昨日表示,這是大灣區內城市強強聯手的例證,通過建立合作機制,香港將推動世界級港口群的發展,提供高附加值的海事服務。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面對國際間激烈競爭態勢,香港如何更好推動這方面發展?《大公報》訪問多位業界專家翹楚,他們指出,香港的物流業必須轉型,可透過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用科技推動行業升級轉型,組成直達全球的龐大運輸網絡,締造多贏局面。\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本港港口貨櫃吞吐量,由2012年的2313萬個標準貨櫃,跌至2022年的1668.5萬個,十年間下跌超過四分之一;世界貨櫃港口排名,也由2004年的全球第一位,跌至2022年第九位,排名前十位的其中六個是中國內地城市的貨櫃港口,排名全高於香港。

  本港貨櫃吞吐量 十年跌四分一

  香港物流協會榮譽顧問及前任會長陳鏡治指出,去年本港全年貨櫃吞吐量1668.5萬個標準貨櫃,對比排名第一位的上海全年4730.3萬個出口貨櫃,相差很多,內地的貨櫃碼頭「雖然起步慢,但是發展快」,現時不論面積和規模也比香港大,設施更加現代化,運作也參考「香港模式」,競爭力持續上升,甚至已經追上香港。

  「香港(貨櫃碼頭)多年來墨守成規,所以較為『輸蝕』,加上本港貨櫃碼頭處理費較內地港口貴約一倍,付貨人也考慮成本,一些之前經由香港轉運的貨物,愈來愈多改為在內地碼頭出口付運。」陳鏡治舉例,廣州和深圳的港口也因為生產線在內地,付貨人優先選擇在當地出貨,以往經香港中轉的貨物佔約六至七成,現時中轉減少,本港的貨櫃吞吐量因而減少。

  繼續完善「多式聯運」措施

  陳鏡治認為,香港物流業必須轉型,包括增加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組成一個直達全球的龐大運輸網絡,進一步提升大灣區製造業和進出口的國際競爭力,締造多贏局面。

  他舉例,運輸及物流局最近考察位於珠海機場側的「珠海空港國際智慧物流園」,以及位於港珠澳大橋珠海延長線末端的「粵港澳物流園」,兩個物流園各佔地超過10萬平方米,仍在施工階段,全面投入運作後,預計每年可分別處理數十萬噸的進出口貨物,「兩個物流園區位置優越,可以作為香港物流的後勤用地,香港的貨倉租金貴供應少,兩個物流園區可提供幫助,紓緩貨倉租金和供應不足。」

  施政報告中提到,特區政府正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全力落實「機場城市」的願景,同時積極透過「多式聯運」,結合空運、海運和陸路運輸服務,加強機場與大灣區城市的連繫,促進香港在大灣區物流鏈的關鍵角色。

  機管局自2006年以專營權模式經營珠海機場,到2020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提到機管局會入股珠海機場。機管局於東莞設「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

  運輸及物流局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要求,會繼續完善各項「多式聯運」措施,舉例機管局與東莞市政府於今年初簽署海空貨物聯運合作協議,出口貨物將在內地完成一站式航空安檢和清關,經水路運往香港國際機場,然後直接空運至世界各地,進一步提升大灣區製造業和進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並發揮香港物流樞紐的功能。

  另外,特區政府已展開制訂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的工作,目標於今年內在加強「多式聯運」以促進香港在大灣區物流鏈的關鍵角色、推動高端高增值物流服務,鼓勵業界更廣泛使用智慧物流方案,三方面制訂全面現代物流發展策略,加快香港發展成為現代化高增值智慧物流中心。

  議員促設跨境交通管理機構

  經民聯主席、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認為,香港仍然具有區域物流樞紐的優勢,有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但面對其他港口的競爭,仍要加倍努力,特區政府必須盡快制訂有利物流業整體發展的長遠政策,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交通管理機構,統籌現有機場、港口、鐵路、大橋的資源整合及利用,分流各機場、港口的客貨流,向內地爭取在通關、稅收、人員和資金流通等拆牆鬆綁,便利跨境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服務流的互通,助力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航運及物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