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蔡章閣中學潘晨健老師:讓跌跌碰碰成為成長的養分

「起跑線不同不緊要,終點可以自己揀。」廠商會蔡章閣中學的潘晨健老師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這句話曾經鼓勵了未考入心儀中學的他,如今成了他教育路上的座右銘,讓他特別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中游學生,以及受社會「刻板印象」影響的非華語學生。他深信,只要學生找到自己的優勢與興趣,每一段跌跌碰碰的過程,終會成為日後的養分。
成績中等同學最易被忽視
在一個典型的課堂中,成績突出的學生容易被讚賞,調皮搗蛋的學生則常受關注,唯有那些安靜、成績中等的同學最容易被忽視。潘老師說,自己便是那種成績不算頂尖、性格內向的中游學生,升中派位時未能考入心儀中學,曾經失落徬徨,但老師持續的鼓勵與關懷,讓他重拾信心。他深知那種被人「看見」的力量,因此在教學中格外願意為中游學生花時間、給支持。
他常說:「持續的鼓勵佢就上咗去。」只要學生願意聆聽,他就願意不斷引導和嘗試。他為此設計了許多具啟發性的學與教活動:校本調解課程、說好中國香港師生論壇、「根植共建」項目等,讓學生能在知識與生活之間找到連結,也在不同場合中發現自己的潛力與價值。
曾有一位中五學生,平日沉默寡言、成績平平,在課堂作文中表現出過人的觀察力。潘老師不但在課堂上讚賞她,還鼓勵她投稿參加調解徵文比賽,並親自修改作品、提供建議。結果她在比賽中獲得全港中學組冠軍,那封得獎通知書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張自信證明。自此之後,這位學生開始主動發言、參與討論,這個改變不是來自一次考試,而是來自一次被看見與相信。
在陪伴中游學生的同時,潘老師亦特別關注非華語學生的成長與文化融合。他記得有位非華語學生初時上課不專心,但在討論法治議題時竟忽然專注,並展現出敏銳的見解。潘老師循機引導他參加辯論活動,並在課後陪伴練習。雖然學生最初拒絕,但潘老師沒有放棄,而是持續提供機會及鼓勵,等待學生準備好那一刻。畢業後,他進入律師樓工作,主動邀請潘老師見面,感謝他的鼓勵與信任。這段師生情,是一種默默耕耘後的回響,也是潘老師教學生涯中的珍貴回憶。
「師生情最重要」不是口號
「師生之情最重要。」這句話對潘老師來說,不是口號,而是每日教學中的實踐。他會在節日前親手寫卡送給學生,考試前送上手寫打氣字條,也常在課後靜靜傾聽學生的煩惱。有學生將他的鼓勵話語設成手機鎖屏,也有班級畢業時以每人一指模製作成手工禮物送給他。這些細微卻深刻的互動,讓他深信,情感連結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他常說,知識只是教育的起點,真正重要的是學生在學校中能否學會做一個有理想、有判斷、有承擔的人。而老師的角色,就是用心陪他們走一段,讓學生終有一天能自己找到方向、走得更遠。
從最初那個在升中派位時感到迷惘的學生,到如今每天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同學,潘晨健老師的教學路上,每一次課後留下、每一次堅持鼓勵、每一次細心傾聽之中,他都種下了一點一滴的希望。那是關於信任、陪伴與可能性的教育實踐,影響着他和他的學生們。\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文) 何嘉駿(圖)融媒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