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祝福 唐卡佛韻

  唐卡是一種獨特的宗教卷軸畫,通常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製作工藝極為考究,既是藝術品,又是佛教修行和傳承的重要工具。每幅唐卡都凝聚着畫師的虔誠與技藝,展現深厚的宗教意義與文化內涵。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崇光啟德店首次呈獻「雪域的祝福」唐卡展覽。展覽將於6月28日揭幕,6月29日至7月20日展出來自青海和內蒙古的37幅大型唐卡珍品,涵蓋十九至二十世紀的珍貴畫作,讓市民一睹藏傳佛教的藝術精髓。

  採、攝:小凡、焯羚

  香港企業家劉鑾鴻的太太劉洪文燕是今次唐卡展的藏品提供者,也是親力親為的策展人。三十年前的某日,友人為劉洪文燕帶來一幅唐卡藝術品,其精妙的工筆與絢麗的色彩瞬間擊中了她。「當時只覺得美得特別,便隨手收藏了。」她回憶道,她與家人都喜歡中國的藝術文化,起初也只是將唐卡作為一類獨特的藝術品來收藏。直到二十年前,香港大學舉辦佛教藝術展,她想起家中的藏品,便請佛學教授去鑒賞,才揭開這段藝術奇緣的序幕。劉洪文燕還為今次展覽特別從尼泊爾採購了紀念品,將把藏傳佛教中象徵智慧、慈悲與清淨的五彩金剛繩贈予訪客。希望每位入場者都並非風塵僕僕,而是帶着一顆清淨的心離場,並感受到平靜與祝福。

  學者考證 藏品橫跨百年

  一位德國柏林博物館的學者目睹了劉洪文燕的唐卡藏品,驚嘆其藝術價值,不僅將其中10幅在香港大學展出,還力邀劉洪文燕將藏品送往歐洲展覽。然而,因當時忙於家事,無時間系統整理藏品,便暫緩了這一合作計劃。直到十年前,生活歸於平靜,她決心重啟唐卡整理計劃,並邀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賀祺雅博士擔任學術顧問。更令她意外的是,賀博士引薦德國唐卡研究學者來港,專家在她家中駐留數月,對每幅作品進行嚴謹考證,最終確認這批唐卡橫跨十九至二十世紀,涵蓋青海、蒙古、西藏東部等多元文化源頭。

  其後,賀祺雅博士將劉洪文燕收藏的200餘幅唐卡編輯成《藏域覺粹:劉洪文燕唐卡珍藏》,該收藏圖冊自2019年出版後,陸續在故宮文化博物館、集古齋等機構展售,並入藏國內外多間大學圖書館,書中形色各異的唐卡作品也記錄了她從藝術愛好者到佛教文化守護者的蛻變歷程。劉洪文燕原計劃於圖冊出版同年舉辦唐卡展覽,無奈因疫情取消,又出於對場地的要求,直至今年才選中在啟德雙子匯展出,令「雪域的祝福」唐卡展得以與觀眾見面。

  符號色彩 獨特象徵意義

  在唐卡中,符號色彩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如佛陀與菩薩代表智慧與慈悲 、解脫與救度、祈願與祝福。寶劍代表勇氣和智慧,蓮花代表純潔和智慧,雪山代表堅定和穩定,金魚象徵自由和福報,蓋傘代表庇護和保護,神輪象徵佛法的傳播和轉動,白象代表吉祥和祥瑞。而在色彩的使用上,金色在唐卡中通常代表佛陀的智慧和光明,以及對抗煩惱和無明的能力,同時也象徵佛法的珍貴和神聖。藍色代表智慧和平靜,通常用來描繪佛陀和一些智慧之神,也象徵天空和廣闊的智慧。紅色在唐卡中代表力量、熱情和活力,通常用來描繪憤怒明妃和其他具有強大力量的神祇。

  皈依佛教 悟萬般帶不走

  唐卡收藏初期,劉洪文燕僅為唐卡的藝術之美所動。二十年前皈依佛教後,她對唐卡的理解發生了質的轉變。「唐卡不是人人都可以畫,要有修行才可以,一幅唐卡就是一次修行,這些畫作是佛陀無言的說法,每一筆都凝聚着畫師的虔誠。」以展覽海報作品中的《釋迦牟尼佛》為例,畫中佛陀莊嚴法相襯以青金石研磨的湛藍底色,令觀者無不震撼。

  收藏唐卡需要很講究環境保持室溫,而每展覽一次都是一次傷害,因為打開布幔畫卷顏料會容易脫落,空氣也會令礦物質顏料變色,所以很少打開。「學佛後,頓悟到『萬般帶不走』,如今覺得這些唐卡都不屬於我,該拿出來與世人分享。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更多人認識唐卡,我不是擁有者,而是代為保管,每次展覽都像重新發現多一次領悟。」她說。

  佛教的思想也啟發她奉獻社會,30年來一直默默地做了許多公益活動。此次展覽更承載着慶祝香港回歸28周年的特殊意義,「唐卡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見證。」劉洪文燕表示,「我希望年輕一代來感受和接過傳承,讓中華文化多元並蓄的瑰寶永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