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處事方式
香橙老師
我們常說,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不餓,就不要勉強他吃;孩子喜歡夜深才睡,也不必太早催促;孩子說房間有自己的整理風格,父母也不該干涉太多。這些說法,聽起來合理,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自主,能有空間做自己。但做父母的,總要問一句:孩子的方法正確嗎?
孩子不餓,可能只是因為他習慣吃零食,不懂真正的飢與飽;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只因從沒學會欣賞味道;他說自己有一套整理方式,但那可能只是亂中無序;他說晚點睡沒關係,但第二天精神不濟,便是代價。不是每個「自己的方式」都能讓孩子自由選擇。生活習慣,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責任。吃得均衡、睡得規律、空間整潔,是健康與自理的基本功。日常生活作息,孩子不會一出生就懂,看見孩子用錯誤的方式過生活,就必須教導孩子選擇正路。真正的自由,不是想怎樣就怎樣,而是有能力選擇一種對自己好的方式。這種能力,是學來的,而父母就是第一位生活老師。
所以,當孩子說他有自己的做法,先聆聽孩子然後再自問:這做法是否對孩子有益?是否能持續?是否會影響他人?如果方法似乎出於錯誤的生活態度,那我們就有責任介入,適時調整,甚至堅持原則。教養雖不是操控,但也要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孩子總會長大,但在他還未懂得分辨前,父母的堅持是溫柔的引導。教他怎樣吃、怎樣睡、怎樣整理生活,說到底,是教他怎樣照顧自己,為成為一個能獨立生活的人早作準備。教導,不會剝奪孩子的個性,反而會讓孩子更有能力活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