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藝術瑰寶 破時空現真容

  撒哈拉以南的中部非洲是一片多樣化和生機勃勃的土地,擁有茂密的雨林以至赤道雪山等不同景觀。在各民族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中,雕塑、面具和兵器是中非藝術的三大瑰寶,它們不僅極具藝術價值,更融入各族群的社會結構與儀式中,在生活中有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亦充滿象徵意義與精神力量。

  位於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18樓的般哥展覽館,由即日起呈獻「召喚無形—中部非洲藝術展」,由聯合策展人趙式慶、盧重晉及汪佑霖策劃,展期至9月28日。展覽將中部非洲多樣的地理文化劃分為成六個區域:中非西部、贊德地區、中非腹地、庫巴、盧巴和大湖區。

  3大重點展區 結合新媒體科技

  展覽帶領公眾遊走於近200件來自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的中非藝術品,展覽結合新媒體科技,分成3大重點展區:「儀式雕像—召喚」「面具—變身」「兵器—社會與象徵行動」;以及一個關於地理區域的部分。新媒體副策展人侯雨濛博士打造五件媒體藝術裝置,重新詮釋這些反映中非人民信仰、儀式和社會文化記憶的藝術品。

  儀式雕像 連結生活與精神世界

  公眾可透過沉浸式動畫體驗權力雕像(Nkisi Nkondi)的靈性故事;佩戴虛擬3D面具進行面具之舞;利用RFID技術探索兵器引擎。公眾還可參與沉浸式互動裝置《演‧武‧場》,模仿贊德(Zande)武士的戰技。

  趙式慶表示,這次展覽讓人窺見20世紀初殖民統治前,被世界遺忘的中非。「今天越來越多人對這片土地的歷史產生興趣,作為一所富有國際視野的大學展覽館,我們非常慶幸藉本次展覽,於香港首次呈現中部非洲多元化、富色彩,且深具靈性的藝術與文化遺產。」

  儀式雕像是連結生活與精神世界的橋樑。綜觀整個中部非洲,最精雕細琢的雕像通常出自較有組織的群體,特別是王國。

  在中非族群裏,族人會在儀式專家的幫助下,透過儀式雕像與祖先溝通、祈求子嗣、尋求保護、為重要決策請求指引,或找出不幸背後的原因。族群也會定期為雕像舉行祭祀和吟誦咒語,包括供奉和祭酒,以保持雕像的法力。一些特別的族群,如庫巴族,則偏好崇拜非人類的神靈,他們傾向從動物或神話中的神靈尋求力量。

  汪佑霖說:「這些雕塑用以祈禱紀念他們的祖先。過了很多年後,他們會把祖先的屍體起出來,把裹屍布拿下,然後將祖先身上的頭髮、指甲等紀念品收好,再用竹籤做成一個小雕像,放入祖先的遺物,再把布纏上雕像,後代祈求一些大事時,就會向這座雕像祈禱詢問,尤其是關於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