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出海 最大隱雷已顯現

  赫能咨詢資深研究員

  全球化是中國儲能企業必須攻下的堡壘。中國儲能市場已深陷於價格戰泥潭中,面對海外增量市場的誘惑,頭部企業將出海視為保持增速的必經之路,腰尾部企業也將跨境出海視為求生機會。然而無論哪一類參與者,這都是一個需要流血進入的賽場。

  出海的挑戰:風險、成本與長期投入

  企業出海,成本與風險管控為第一關。當前中國儲能企業出海以產品出口為主,面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歐盟碳壁壘等監管風險。若是通過海外建廠等方式突破桎梏,則會承擔遠高於國內的海外供應鏈、人力、基礎建設等成本。

  除此之外,出海不是單純的擴張動作,而是一次結構性成長機會。不僅考驗團隊開拓渠道的綜合能力,對於渠道分銷商、售後服務、合規體系等要求更是極高。例如北美主要採用UL認證體系,而歐洲採用的CE認證體系,在數據安全與ESG標準方面也有所差異,更有企業不惜耗資上千萬元進行燒艙實驗以滿足海外市場准入要求。

  此外,海外儲能客戶要求的質保壽命基本都在10年以上,遠高於國內的3到5年,且儲能系統作為一種電力設施,需要長期的維護和跟蹤保障其安全和性能,本地化的服務受理渠道、建設備件備機倉庫等都是隱性成本。

  可以發現,全球化並非解自身燃眉之急的特效藥,不可能是短期行為,也不會很快見效,必須做好人力和精力的長期投入。

  出海的暗湧:撕掉低價標籤 擺脫路徑依賴

  伴隨中國儲能企業海外布局走向縱深,粗放式出海的問題隨之凸顯,其中最大的隱雷是對低價競爭的路徑依賴。

  去年下半年以來,愈來愈多的國內儲能企業拿到了海外產品認證,國內儲能產業的「價格戰」有捲向海外的趨勢,甚至有企業一味追求訂單而忽略回款周期,開始「承債式」出海。

  然而,海外市場表面利潤可能比國內要高,但合約剛性很強,在交付上面臨風險也比較大,過度依賴金融工具不僅是將壓力傳遞給供應商,更導致公司資產負債率飆升,貸款銀行也面臨挑戰。

  出海絕非簡單的產能轉移,絕不能把不理性的價格競爭方式帶到海外,絕不能走「低質低價」的路線。一旦出現品質問題和安全事故,將嚴重損害中國儲能企業的品牌和形象,直接關係中國儲能企業能否在下一輪全球儲能競技賽中掌握行業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