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面具 擁精神力當仲介

  中非的面具風格極為多樣,展現工匠的技藝和美學趣味。戴上面具的行為帶有轉化的力量,這種轉化通常透過配套的服裝、飾品、充滿節奏的音樂和舞蹈來完成。在戴面具的儀式中,表演者成為面具所代表的人物、角色或神靈的化身,而自身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或意識形態的人格。

  最強大的面具被認為擁有精神力量,並具有仲介的作用,連接戴面具的表演者、社群、祖先和靈界。面具在本質上可以是神聖或世俗的,正如面具表演功能相當廣泛。世俗的表演強化了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社會價值觀和制度,鞏固政治結構和社會階級。相反,神聖的儀式則充滿神奇的力量。這些面具表演能夠淨化村莊,驅除邪靈。

  在整個中非,戴面具的表演者會根據角色進行特定的動作或舞蹈。動物面具代表特定的動物特質,而人臉面具則代表英雄、祖先或神靈等。後者通常以男女二元劃分,描繪性別刻板的印象,在不同程度上呈現了原始祖先的樣貌。

  兵器注個人風格 別具一格藝術品

  前殖民時期的中非社會面貌複雜。頻繁的戰爭是大多地區的主要特點,導致社會軍事化,並發展出獨特的尚武習俗與文化。

  在整個中非西部,剛果王國、恩東戈和馬坦巴等敵對國家之間的統治之爭,以及葡萄牙人和因班加拉人的入侵,在17世紀形成了獨特的尚武文化。贊德地區橫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北方的草原地帶,而贊德人在18和19世紀穩步擴張,統一了此地區的武器裝備、軍事組織、戰術和武術文化。

  中非兵器種類繁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性。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狩獵採集者偏好弓箭和雙手揮舞的大型長矛,用於狩獵大型動物和徒手搏鬥,而農耕社會的人民則將農耕、雕刻等工具用於搏鬥。再往東移,廣闊草原上的牧民善用棍棒保護他們的牛群,用長矛抵禦和捕獵大型肉食動物。這些武器也用於打鬥和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中非兵器最恒久的特色是個性化──工匠在設計和工藝中注入大量個人風格,使得每一件製作精良的兵器都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