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舟」零高度逃逸試驗成功
中國自研新一代探月飛船 可搭載7名航天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17日宣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組織實施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研究員李英良在當天的國新辦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表示,相關試驗圓滿成功,標誌着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研製工作又一次重大突破。後續,載人航天團隊將研製並擇機發射太空站擴展艙段,以不斷提升中國天宮太空站的能力。
於1998年,中國成功實施了首次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該次試驗模擬了運載火箭在發射台上出現故障時,神舟飛船的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這是時隔27年,中國再次組織實施此項試驗。
「零高度」指的是初始高度、速度均為零。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是模擬運載火箭在發射台上出現故障時的逃逸飛行試驗。逃逸救生是載人飛行任務安全保障手段,發生緊急故障時,能將載有航天員的飛船返回艙帶離危險區域,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
同時兼顧探月及太空站工作
作為中國面向後續載人航天任務完全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載人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夢舟載人飛船自身採用模塊化設計,可搭載最多7名航天員,整船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7日12時30分,下達點火指令,夢舟載人飛船逃逸發動機成功點火,船塔組合體在固體發動機推動下騰空而起,約20秒後達到預定高度,返回艙與逃逸塔實現安全分離,降落傘順利展開。12時32分,返回艙使用氣囊緩衝方式安全着陸於試驗落區預定區域,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據介紹,夢舟飛船需兼顧載人月球探測和近地太空站任務,這兩類任務在發射過程、工作時序、彈道歷程、星下點軌跡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這對飛船逃逸系統的兼容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相對近地發射任務,執行登月任務的長征十號運載火箭起飛規模和爆炸當量大幅增長,且與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全常規動力對應的故障模式及逃逸初始狀態不同;相較於內陸發射的神舟飛船,夢舟飛船為瀕海發射,氣象條件複雜,工位附近設施多,上升段星下點以海域為主。夢舟飛船必須具備更強的逃逸加速能力、逃逸適應能力,以及逃逸落點主動控制能力等。
負責逃逸與救生兩項任務
夢舟飛船逃逸系統設計以「滿足發射全程安全逃逸」為目標,採用了「大氣層內逃逸塔逃逸+大氣層外整船逃逸」方案,逃逸塔負責待發段至上升拋塔之間逃逸,拋塔後至近地入軌船箭分離則利用服務艙動力逃逸,逃逸及後續救生均由返回艙統一控制,實現了返回艙一體控制和整船資源高度復用。此外,夢舟飛船的研製,改變了此前神舟飛船任務的「火箭負責逃逸、飛船負責救生」的模式,由夢舟載人飛船系統承擔逃逸抓總職能,全面負責逃逸與救生兩項任務。
載人航天工程表示,此次試驗成功為後續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根據計劃安排,除夢舟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外,還將組織安排夢舟飛船最大動壓逃逸飛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