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六月(第二年)

  黃冠麟 學研社成員、文化工作者

  「非遺六月」緣起去年,與特區政府銳意發展非遺傳承方向一致,行政長官於立法會出席答問會講到要加強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文化和旅遊資源,體現「無處不旅遊」理念;其後又於2014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每年舉辦「香港非遺月」。作為倡議者,「非遺六月」今年成為特區政府策略夥伴,會於6月14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非遺高峰會」,兼有大灣區內非遺學者及傳承專家分享,當日下午更有一場「公眾非會議」,旨在毫無門檻收集公眾意見,形塑香港非遺傳承的應有生態。

  值此熱烘烘之時,有集團借力拱火,指其旗艦產品焗豬扒飯亦在進行申遺程序,引起社會熱話。我笑說這叫「胡作非遺」。無疑這個話題性的營銷手法非常成功,但衍生的後續影響,特別是公眾對於非遺的學理認知、傳承想像,都產生了一定程度負向的衝擊。集團在商言商,不負上公眾教育責任,唯有靠政府與公共知識分子去彌合已造成的誤會了。

  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主張人類所有的非遺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尊重和理解,其量度標準並不因其「經濟價值」而受左右。各個傳承匠人經年來以生命傳承五個方面的技藝,應該值得備受保護、尊重、欣賞。非遺諮詢委員會於去年底增補香港非遺清單項目至507個,專家學者與一眾傳承匠人功不可沒。

  不做塘邊鶴,與其「胡作非遺」,不如「大有作為」。值此香港非遺月,大家倒不如本周六到現場聽聽專家現身說法,也將自己對於非遺所產生的、熟悉與不熟悉的念頭,都在「非會議」上講出來。我會將「所有」想法,匯整為一份年度的香港非遺關鍵詞錄,並且從中分析香港非遺發展現狀。

  唯有正本清源,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過去,在今時做好賡續文脈的角色,同時賦予未來和希望,這也是非遺承傳的主要原因。有興趣的朋友可上http://www.ichjune.net了解詳情,希望能在會場見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