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搵工的期望與落差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又到畢業季,萬多二萬名大學畢業生正面對搵工考驗。有調查顯示,畢業生的搵工焦慮指數在10分中達到5.9分,反映對找到合適工作信心不足。近期與一些大學生交流,他們確有「畢業即失業」的憂慮,但坦言對挑選工作不將就,除了看收入,亦注重工作方式和加班安排等。
對比以往,新一代更在乎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線,要求更多自主時間,即使有補假或補水,對加班亦較抗拒。部分甚至堅持不加班,不想為工作犧牲私人時間,亦傾向可彈性或在家工作,認為有助效率與生活質素「雙提升」。
隨着更多科技在職場應用,筆者相信未來會有不少職業可轉為靈活上班。至於當下能否避免加班或候命工作,還是要看各職業的特性。不少大學生表示,期望工作是有意義的,能夠貢獻社會、服務市民,這想法非常值得鼓勵。希望同學也清楚,當工作是面向社會、服務大眾,便要有「市民下班我加班」、「市民放假我上班」的準備,不可能只談自主,即使只向僱主負責,也應該在共識中做足本分。
調查亦顯示,大學畢業生期望初入職場的月薪平均達到2.5萬元,比僱主的期望水平高出35%,但存在分歧也是正常。比起對入職薪酬的期望,筆者更希望畢業生「睇遠啲」,未定事業志向者不妨多嘗試,找到興趣與所長;已定志向者就以累積經驗、提升技能為先,這些都將成為助力事業發展的更寶貴資產。
香港年輕人的失業率偏高,20歲至29歲組別過去10年徘徊在5%至6%(撇除疫情年份),今年2月至4月為6.5%,遠高於整體的3.4%,顯示偏重培訓學術型人才的教育體系,並未與就業市場相適應。
本地教育包括大學教育,必須向「職學雙軌」改革,以培育更多對應「八大中心」所需的本地人才,包括職業專才。很多人會爭辯「大學是否職業訓練所」,筆者認為,「學有所用」是教育真諦,教育對接社會和產業發展所需也是理所應當。
最後提醒畢業生,慎防因求職心切墮入陷阱,簽訂文件合約前要睇清楚,也不要隨便繳交款項費用。網上虛假招聘廣告猖獗,有「掛羊頭賣狗肉」不法工作,也有純為套取個人資料,對於求職公司及地址應小心查核,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