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上載數據庫再生性保護
在香港,書籍修復是一門小眾職業,這份路窄而長的工作並不輕鬆。
香港大學圖書館文獻保護與修復中心助理修復員余名遠回憶道,他小時候接觸的第一本書約出版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閱讀時擔心它隨時可能壞掉,因此,年幼的余名遠思考如何把書保存得更好。長大後負笈海外,他接觸了書籍修復專業,開啟了書籍修復的漫漫征程。
「香港氣候濕熱,紙張發霉是書籍修復經常遇到,也是修復師最怕遇到的情況。」余名遠說,黴菌不僅會破壞紙張結構,對書本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若修復師不小心將黴菌吸入,還可能影響健康。
從事書籍修復多年,余名遠時常在工作中發現「彩蛋」。在修書過程中發現小時候住過的地方的照片,或在歷史文獻中見到現在仍沿用的香港地名,都讓他感到興奮,「我覺得這份工作讓我更了解了自己的家鄉。」
香港是東方和西方、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城市,這種融合也在港大圖書館修復中心體現得淋漓盡致。材料準備區,傳統棕刷、毛筆等工具旁放着的,是現代燒杯和測量儀器;修復工作區,離中式裱畫台不遠的,是西式的真空吸附台和光學顯微鏡。「如今我們的書籍修復方法也採用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手段。」余名遠舉例說,修復師們有時也會根據情況選擇對其進行再生性保護,例如進行數碼化掃描並上傳至港大圖書館的數碼典藏數據庫中,方便全球讀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