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大家談/高山仰止 師德為魂─香港教育者的啟示\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 張 琳
編者按:沒有人「生而知之」,老師的引導不可或缺。好老師是學生成長的明燈,是民族的希望。《大公報》主辦的第二屆「香港優秀師德師風獎」評選活動將於本月下旬舉行。
習近平主席提出「四有好老師」標準,即要展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及有仁愛之心,彰顯立德樹人好風尚。
《大公報》在評選活動揭曉前,開設「師德師風大家談」專欄,旨在進一步引發討論、凝聚共識,加強德育建設,培養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香港新一代。
6月下旬,香港將迎來第二屆「香港優秀師德師風獎」頒獎典禮,這次盛會不僅是對一批優秀老師的表彰,更是對教育價值觀的審視。師德師風,並非僅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職業操守,而是教育的靈魂所在。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用師德的力量影響學生,如何讓教育回歸「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初心,值得每一位教育從業者深思。
筆者特別推薦以真實故事改編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和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兩部作品分別以張桂梅和呂麗紅兩位傑出校長為原型,她們的感人事跡深刻詮釋了「高山仰止,師德為魂」的教育精神,並為我們如何推動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張桂梅:以生命點燃生命的教育信仰
張桂梅校長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創辦者,她用17年的努力,改變了2000多名山區女孩的命運,讓她們走出大山,邁向社會。這位身患23種疾病的教育者,每天凌晨5點起床,陪伴學生學習到深夜。她的堅韌和奉獻,讓人不禁想起她的校訓:「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這句話不僅激勵了無數女孩,也詮釋了她一生的教育追求─她希望這些女孩能夠擺脫性別和階級的枷鎖,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呂麗紅:草根教育者的堅守
與張桂梅不同,香港的呂麗紅校長面對的是城市中另一場教育的戰鬥。2009年,呂校長以月薪4500港元接辦瀕臨倒閉的元岡幼稚園,選擇堅守基層教育。她的事跡被改編為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感動了無數觀眾。呂麗紅用行動詮釋了「不要讓一個孩子失學」的教育信念。從她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資源匱乏,教育者依然能用自己的初心和行動,讓微光燎原。張桂梅和呂麗紅雖然身處不同的地域,但她們的堅持和奉獻,卻在靈魂深處形成了跨越地域的共鳴。
香港教育破局之道:破解「唯分數論」
在香港,教育往往被過度強調為分數和排名的競爭,這種「唯分數論」的現象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香港教育界應推廣「全人成長指標」,將生命教育、國情體驗等納入教育目標,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之外,擁有更深刻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讓他們不僅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未來人才。
建立師德師風的香港路徑
以優秀師德獎為支點,香港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師德師風建設體系。首先,可通過故事化傳播,將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改編為教育電視劇或短片,讓更多人了解教育者的堅守與奉獻。其次,可舉辦代際對話活動,例如「三代教師茶敘」,邀請退休教師、在職教師和師範生共同分享教育初心,傳承教育的精神火炬。此外,在公共圖書館設立「師德師風長廊」,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優秀教師的育人事跡,讓更多人感受到教育的溫暖和力量。
薪火相傳 師德為本
張桂梅在大山深處點燃的教育燈火,與呂麗紅在香港鄉野守護的童真夢想,向我們展示了師德的力量。師德師風的建設,不僅是對教育者的要求,更是對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弘揚。當香港的教育者站在師德師風獎的頒獎台上,他們所承載的,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歷史的責任。正如教育家迪士多維格所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指引。」唯有讓教育回歸生命對生命的喚醒,香港的教育才能綻放出屬於它的璀璨光芒,培養出更多有家國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