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寫入中央文件標題 彰顯攻堅克難精神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寫入中央文件標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9日正式公布,從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等方面提出10項務實舉措。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學院教授王水雄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這份《意見》在諸多領域都具有指導性意義,尤其在教育、醫療和就業等中國普通民眾急難愁盼的重點問題領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體現了中央和國務院直面困難,協調力量,攻堅克難的精神。
注重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關於《意見》的亮點和特色,王水雄表示,首先,「普惠」 是底色。《意見》注重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尤其注重民生服務的下沉,強調縣域,即縣級及以下基層領域,支持提供有針對性的普惠性服務,以此提升基本兜底保障水平。在人才調配方面,突出城鄉統一協調;在數字智能技術與公共服務相融合的領域,也強調可及性,能切實為以縣域為核心的基層群眾解決根本性問題。
此外,「普惠」還體現在對「同權利」的強調上。如,保障戶籍人口、農業轉移人口及靈活就業人員在多方面享有同等權利,這對城市的就業與消費意義重大。在醫療方面,提出建立城市醫聯體、開展面向基層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異地服務等,這些都是《意見》中的亮點。
更多公共服務將全國性串連
其次,「便捷」 是要求。王水雄表示,根據這一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將諸多服務,尤其是教育、醫療等民生基礎性服務的許多方面都構建起串連關係。例如在教育領域,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開展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等;在醫療領域,着重強調遠程醫療服務;在婚姻登記方面,支持全國跨地區辦理,突破戶口所在地的限制。這些舉措都極具意義。
「由此可以設想,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公共服務實現全國性串連。比如在法院審判方面,是否也能借助信息化機制進行全國聯動,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公正判決,特別是在經濟領域的案件審判中。」他說。
強調政府購買提供公共服務
王水雄還提到,「協調」是方法。《意見》尤其注意尊重市場規律,增加民眾的可選擇性,強調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新增公共服務事項。比如在醫療領域,鼓勵商業力量參與,制定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滿足群眾多層次用藥保障需求,這體現了對市場力量的重視,而非 「一刀切」。又如「一老一小」普惠服務特別是普惠託育方面,強調了「質量有保障、價格可承受、運營可持續」,支持用人單位開展相關服務;在住房方面,強調通過政府採購引導社會力量運營長期租賃住房。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