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歌舞劇之光
龐愛蘭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健康城市聯盟(香港)副主席
「一鋪清唱」《殉情不得了》的無伴奏劇場裏,歌舞創新和對白幽默,更與觀眾頻繁互動,五對情癡幽魂在生死擂台上嘶吼執念,香港原創鋒芒畢露令觀眾陶醉。這些藝術作品本該長明,卻總在數場後黯然熄滅。究其癥結,非因才情不足,而在產業根基孱弱:藝發局資助新作是美事,然而巡演後續無人承接;中小劇團背負重軛,逼得佳作匆匆下架,莫說比擬《歌劇魅影》長演不衰的盛況。
筆者認為,欲築長壽劇場,需四管齊下:
首立「劇作育成鏈」,藝發局可設專組篩選如《殉情》潛力之作,提供三年培育基金,打造「輕裝巡演版」,佐以無伴奏工作坊、殉情主題茶宴等衍生體驗;同步建票房數據庫,鎖定核心客群精準行銷。
再築「灣區快閃網」,串聯廣州大劇院等盟友,以《殉情》為艦推周末巡演:周五香港首演集口碑,周六廣州粵博館辦導賞,周日對接華為等企業包場作員工福利,令年均演出破百場。
三改「劇院造血術」,轉型油麻地戲院等為音樂劇基地。效倫敦西區「時段切割」:夜間主廳演全本,日間偏廳推「精華版」吸客;設「月票通行證」養戲癮,持證享優先座與演後談,育忠實觀眾根基。
終拓「亞洲劇碼市集」,政府架設版權平台,如將《殉情》「殉情擂台」概念售韓國改編K-POP劇,交易佣金三成反哺原創,引活水循環。
上海《永不消逝的電波》連演六百餘場,足證華語劇市場豐沃。香港所缺,從非才華,而是讓才華扎根的土壤。待政府拆解場地枷鎖,待維港劇院霓虹夜夜長明,待本土故事成旅客必帶手信,彼時回望擂台幽魂,或見其含笑見證:香港藝術的重生,終不必以命相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