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波佬
銀鷂
六十、七十年代,當時電視還不流行,人們主要是聽收音機來了解足球賽事,足球評述員即「講波佬」便是非常受歡迎的人物,著名的有林尚義、何鑑江。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年代的「講波佬」真的很有文化素養。
首先,「講波佬」吸收了中國傳統的「說書」藝術,在球員形象塑造、場景描述、賽事的敘事過程,都大量運用了「說書」技巧,例如「單刀赴會」是指前鋒突破了對方防線,單獨運球而上。「草木皆兵」,形容禁區內攻守雙方球員爭球混戰,險象環生。「銜枚疾走」,是指球隊的前鋒快速全面出擊,給予對方後防巨大的壓力。講波佬亦喜歡為有性格鮮明的球員賦以綽號,如「神經刀」、「大頭仔」、「細鬼」,恍如舊小說中的「黑旋風」、「智多星」、「小李廣」等綽號,栩栩如生。
不僅如此,「講波佬」還夾雜大量西方文化元素,如形容入場觀眾眾多,就稱為「賓虛場面」,《賓虛》是一套講述羅馬帝國時期,一位名叫「賓虛」貴族青年的西方歷史電影,由於場景波瀾壯闊,常用「賓虛」場面來形容場面熱鬧,這種講述方式,藝術性非常高。雙方球員若大打出手,場面混亂,就會說其亂過「亂世佳人」,《亂世佳人》是美國文學名著《飄》的香港譯名。某方後防及門將若壓力較小,就稱為「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是德國文學家雷馬克的著名反戰小說,相信現在有些修讀文學的大學生也未必讀過這部作品,可想而知當時「講波佬」的文化底蘊。
聽一場足球旁述,就如同上了一場生動的東西方文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