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非遺專車 周末遊走全港
呈花燈紮作花帶編織等13項展品 設互動屏幕傳承傳統文化
為記錄和傳播香港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除在本月舉行首屆「香港非遺月」外,亦資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推行為期兩年「移動非遺」專車項目,本周六(14日)起至月底逢周六及周日先後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尖沙咀海防道、沙田大會堂及油街實現,展出花燈紮作及長衫等13項香港傳統文化展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吳雪君本月1日在項目啟動禮致辭稱,由於「移動非遺」項目深受學生和市民歡迎,故今年再接再厲推出全新的「移動非遺」專車,希望將非遺帶至全港。
專車以節慶為主題,載有13項專為展覽而製作及購置的非遺展品,包括通勝、點燈、花燈紮作(客家丁燈)、燈帶編織技藝、客家麒麟、宗族春秋二祭相片、中式長衫、圍頭話聲帶、食盆模型、盂蘭勝會紙紮、潮州食品、英歌面譜以及潮州音樂二弦。車上更設有互動展示屏幕,冀讓訪客在遊戲中了解非遺項目。
兩兄弟邊學邊做 承紮作大師衣鉢
客家丁燈非遺傳承人楊九、楊強師傅均師承紮作大師吳水勝(水伯),九十年代正式學習製作花燈和丁燈。兩人年逾七旬,至今已紮作數十盞花燈,他們所製八角丁燈款式特別,更屬沙田小瀝源村獨有。
楊九師傅憶述,他們兩兄弟自小觀看水伯紮燈和紮麒麟,閒時水伯接到工作便找他們幫手,兩兄弟邊學邊做,至2018年師傅離世才正式承繼衣鉢。他們紮作一盞客家丁燈一般需時約10天至半個月,沙田附近客家村落都會慕名請他們紮燈。楊九師傅還會紮麒麟供村民舞麒麟。他坦言紮作手藝需長時間浸淫,現甚少有人學習,幸好姪仔和孫女對紮作工藝頗有興趣,總算後繼有人。
年逾五旬的花帶編織技藝傳承人趙雅然屬第二代傳人,師承粉嶺龍躍頭的客家長者。她以往從事社區藝術工作,2018年跟隨非牟利機構往龍躍頭,接觸到多位圍頭和客家婆婆,並隨她們學習編織花帶,之後一邊學習一邊開班,教授市民和小朋友。她指花帶編織易學難精,希望可將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