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牽頭全球 探索海洋深淵
攜手10餘國科學家 拓展對極端環境及生命認知
中國深淵科考正在開啟全球合作新篇章。據新華社報道,「全球深淵探索計劃」已於日前正式獲得聯合國「海洋十年」執行委員會批准,這是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科學家將攜手新西蘭、丹麥、德國等10餘國的科研人員,共同挺進地球最深海洋「無人區」。
深淵指海洋中深度大於6,000米的海溝或斷裂帶區域。那裏壓力大、溫度低、黑暗無光、地震密集,是地球上的神秘之處。對深淵的探索,對於回答「生命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及人類面臨的發展問題等至關重要。
「全球深淵探索計劃」這是中國深化各領域的科技合作機制、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縮影之一。
深化各領域科技合作機制
「一方面,有能力開展深淵科考的國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人類已知的37條深淵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杜夢然介紹,各個深淵裏的物種之間有沒有基因交流?是否有地理隔離現象?地球上的深淵是如何初始俯衝(板塊俯衝是深淵區域地質過程的主要驅動力。板塊俯衝造成板塊彎折,產生大量裂隙,巨量海水得以下滲至岩層深處,深度可達洋殼深處20餘公里),又是如何逐漸演化?這些問題的解答,都需要更加緊密的國際科學合作。
據了解,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計劃」;2022年,中國科學院「全球深淵深潛探索計劃」啟動實施……截至目前,中國已攜手來自10個國家共145名科學家通過214潛次到達了馬里亞納海溝、克馬德克海溝、普伊斯哥海溝等全球9條深淵深處。
「奮鬥者」採集樣品及數據共享
今年3月,中國-新西蘭普伊斯哥海溝載人深潛聯合科考取得圓滿成功。這次科考由中國與新西蘭科學家共同設計,8個國家68名科考隊員共同實施。在極惡劣海況下完成32個潛次任務,首次實現人類下潛至普伊斯哥海溝最深處,創造了75小時5潛次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中國載人深潛器「奮鬥者」的出色表現、中國科學家的專業素養,令多國科學家讚嘆;航次採集樣品和數據由參航科學家共享,彰顯深化國際合作的滿滿誠意。
而「全球深淵探索計劃」的啟動實施,將進一步引領國際深淵科學由孤立性研究向系統性研究轉變,共同推動國際深淵學科發展。
據介紹,這一計劃將聚焦深淵極端環境生命地質多尺度過程,圍繞深淵生命分布格局與生命演化、板塊俯衝與地質構造演化、深部與海底物質能量交換、深淵碳循環與全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深淵環境變化開展多學科、多海溝、跨國界的深潛科學研究。
「我們旨在挺進地球最深海洋『無人區』,拓展人類對深淵極端環境、地質及生命認知的新疆域,建立深淵科學學科體系,為探索、保護和治理深海提供重要科學支撐。」杜夢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