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小販應轉型為文化資產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幾乎必有小販的存在,因為他們代表一個地方的地道文化,是吸引旅客的最大賣點。香港街頭的小販美食,更陪伴着幾代香港市民成長。今時今日,香港的城市規範得井井有條了,卻突然發覺大家熟悉的街頭小食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近期本港為吸引遊客而搞的夜市,雖有部分街頭小食重現,但無論味道、氣氛、甚至性價比,都已經不是那回事了!當局近日鼓勵重振旅遊經濟,街頭小販其實真不可或缺。

  上幾代海外遊客來港,旅遊景點選擇頗多,除了固定必去的太平山頂,尖沙咀購物、新界遊車河、鯉魚門食海鮮之外,還有地道文化濃厚的美食大笪地、市內街邊大牌檔、廟街平民市場、香港仔珍寶海鮮舫等,夜繽紛的還有尖東的日式夜總會等,這些香港特色,不但深受遊客歡迎,就連荷里活拍電影,都會以這些場地為背景。惟今日新世代的香港,上述的地道文化幾乎絕跡!大笪地、大牌檔、街頭小販大部分被取替,由小販變成了小店,的確規範了,特色卻蕩然無存。

  媒體報道,有政圈中人曾向當局力薦小販的文化旅遊價值,要求當局能重整思維,放寬發牌審批。不過,據報當時有官員答覆竟指出,憂慮流動小販會引致黑社會「收陀地」等情況出現,最終婉拒建議。這件事未獲證實,但如果當局官員的思維如此守舊,就真的有必要好好調整了。首先,我們要相信警方的能力,近年警方雷厲風行打擊黑社會活動,公然「收陀地」幾已絕跡。當局若發展小販文化,警方又豈會容許黑幫分子如此猖獗。

  其實非常同意媒體報道中引述政壇人士的意見,當局如果調整思維,把小販這個城市問題轉型為文化資產,只要管理得當,街頭小販將不會成為城市問題,而是本港旅遊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