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與齊白石的鴿子故事

  由心

  在香港M+「畢加索─與亞洲對話」的展覽上,我看見畢加索和齊白石筆下的鴿子作品。兩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大師,雖然創作手法迥異,卻同是用鴿子傳達對和平的渴望,這種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令人深思。

  畢加索的鴿子以簡潔有力的線條著稱。他從小在父親的畫室裏觀察鴿子,這些童年的記憶成為他創作的重要養分。經歷過西班牙內戰和二戰的殘酷,他的鴿子不再是普通的鳥類,而是承載着反戰思想的和平使者。1949年那隻展翅高飛的白鴿,以其純粹的黑白對比和動感姿態,成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和平象徵之一。

  齊白石畫鴿子就完全是中國風了。他92歲時畫了兩幅鴿子,用傳統水墨技法描繪鴿子,更巧妙地運用諧音和象徵手法,一幅旁邊放蘋果(「蘋」和「平」同音),一幅配上荷花和花瓶(象徵「和平」)。他沒有直接喊口號,而是用這種巧妙的方式表達願望。

  畢加索的鴿子是給國際和平會議畫的宣傳畫,齊白石的鴿子是應弟子請求畫的。一個面向全世界吶喊,一個用東方智慧含蓄表達。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表達並置在一起。畢加索的鴿子像是一聲響亮的呼籲,直接而強烈;齊白石的鴿子則如一首優雅的詩,需要細細品味。

  這種對比不僅展現了東西美學的差異,更讓我們看到藝術如何以多元方式回應人類共同關切的議題。在這個仍充滿衝突的世界裏,這些鴿子作品提醒我們:和平永遠是值得追求的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