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潮下 愛得太遲?
馬海寧 學研社成員
近月多間店舖結業,由三代傳承的老店到連鎖店都有,社交媒體常見打卡潮,市民趕在店舖結業前光顧留念。
這批愛得太遲的顧客在害怕失去的情緒背後,更藏着對老店象徵的老社會一點緬懷。在老店打卡的不少是00後,這種穿越式的懷念有如濾鏡,見到舊時代的美好卻未領略過當年生活的真實面貌。長輩也愛用濾鏡想當年,不少人說當年幾兄弟姊妹擠在木屋區的生活簡單而美好,射波子也可玩一整天,現實是如今長輩整天煲劇打機網購,沒有WiFi好像世界末日似的。
部分媒體報道為了呈現故事,每次結業的畫面難免總是傷感又浪漫,部分有引導性的報道有如即時的情緒安慰劑,長久而言對社會的發展未必正面。不少老店結業後,老店主把舖位租出,收取租金養老,辛苦了半生難道這不是我們樂見的嗎?為何偏要讓老人家營營役役,手作一些與現代生活脫節的物品,去滿足社會對匠人的迷思?
2023年7月,城巴新巴專營權合併,引起一片巴士懷舊熱,包括中華巴士。中巴在八十年代中期因不敵地鐵競爭而服務每況愈下,最終於1998年被政府收回專營權。筆者對小時候坐中巴而遲到甚至錯過考試都記憶猶新,想不到當年中巴於山路超速,現在會被說成車長駕駛技術高超;飛站則是知道後面還有巴士,善用資源;吸煙更沒問題,反正熱狗巴都開窗。
懷舊有如品酒,微醺讓人心情愉悅,長期飲酒卻會影響身體健康,然而筆者知道市民都很錫身,實在不用替他們擔心。早前將軍澳港鐵線全線服務暫停,當居民只好去坐690巴士出中環時,才驚覺這條老牌路線已疏落到半小時一班,這不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裏大家用腳投票的結果嗎?文章標題為愛得太遲,走筆至此,筆者腦海卻響起另一首歌:其實你心裏有沒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