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語言的威力
香橙老師
語言不只是知識的載體,更有塑造課堂氛圍、鼓舞人心的威力。教師怎樣說話,往往跟說什麼內容一樣重要。一句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澆熄學生的進步意志。
心理學家迪西與萊恩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學習動機建基於三項心理需求:自主、連結、能力感。教師若能從語言上回應這三個層面的需要,學生學習就更投入,動力就會提升。
首先是能力感: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若能說:「這確實複雜,我們可以試試另一個方法」,學生會知道自己只是遇到挑戰,而非能力不足。相反,「這麼簡單都不懂?」這類表達會令學生將錯誤和無能畫上等號,漸漸失去嘗試的勇氣。
其次是連結感:當學生參與討論,教師若能說:「你的看法值得一聽,我們可以一起想想」,不但能肯定學生的貢獻,也營造出互相學習的氣氛。相反,「錯了,下一位答。」這樣表達會令學生害怕發言,寧願沉默,也不想在眾目睽睽之下丟臉。
第三是自主感:學生若總是被指令推着走,學習會變得被動。教師若能提供選擇,例如:「你可以用圖像或文字呈現這個概念」,學生便會感到自己有自主的空間。這種選擇,不是放任,而是讓學生對校園生活有掌控感。
教師對學生所說的話,往往能在細微處見真章。當教師透過說話支持學生,學生自然更願意參與課堂,樂意表達和嘗試。課堂氣氛不在裝飾,也不在形式,而是在一句句說話之間,能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有話語權、能犯錯。教師怎樣說話,學生怎樣學習,當中的關連遠比我們想像的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