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情萬里】數米而炊
趙鵬飛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糉子鹹甜之爭,總算告一段落。不管糉子餡料裏混入的是紅棗、紅豆、紅薯,還是鹹蛋黃五花肉,抑或是瑤柱蝦仁香菇,主打的還是軟糯黏滑糯米。對於農耕文明而言,大米是主食,大米豐收了,便能支撐起生活的常態。即便時人為了保持身材,刻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主食往往淪為可有可無的配角,也並不能撼動大米作為主糧賴以續命的地位。看看日本鬧了一年多的米荒,便可得知。
時下,日本1斤大米售價超過50港元,即便富足如此,也已令主婦們愁對鍋灶撓斷青絲,簡直要數米而炊了。人口多達1.2億的國家,主糧安全本來不得半點閃失,多年來居然用公共財政補貼鼓勵農戶逐年減少水稻種植面積。日本利益集團朽國本之甚,可見一斑。此次米荒亦是日本農業政策50年積弊的一次清算,讓世人對一個高度發達社會治理的合理性,產生了嚴重質疑。米荒的危機也正超越經濟範疇,成為發達國家治理失能的典型標本。值得警惕。
相較於大米的主糧地位,糯米更像是錦上添花,是節慶食材的主原料,年糕、糉子、湯圓、甜酒都離不開。我生在關中平原,巍峨的秦嶺下,廣袤的田野裏,一年兩熟,是冬小麥和秋玉米。麵食不僅包攬了一日三餐,婚喪嫁娶的所有席面,都以麵條作為上半場的開端,且都是臊子麵。
臊子麵好吃與否主要在湯,湯可口與否主打的是肥瘦得宜的豬肉臊子和韭菜。食物短缺的年代,論誰家的湯好不好,主要是看臊子肥不肥,厚不厚。湯裏切成小段的韭菜愈鮮嫩,湯頭就愈鮮美。為豐富口感,湯裏也會下入豆腐丁、黃花丁、胡蘿蔔丁、木耳丁。以前評價關中女人是否能幹,容貌性格、針黹女紅還在其次,麵擀得好不好最為緊要。
臊子麵的麵條尤為考究,手擀的麵條要又薄又長又勁道,筷子挑起來,一根麵條可盛一碗。新婦娶進門,入廚擀的第一案麵,甚至會被翁姑妯娌、左鄰右舍在舌尖上咂摸幾十年。一根溜光水滑的擀麵杖,在廚房的方寸之間,不亞於劍客走天涯仰仗的倚天劍。若不是從小練就的手上功夫,要過擀麵這一關並不容易。
和麵、揉麵、醒麵做到手光、盆光、麵光,擀麵時使在擀麵杖上的力道和巧勁並重,偌大一張麵皮才能既圓又勻,厚薄適中,裁出的麵條粗細均勻軟硬得當。如何擀好麵,寫出來不過短短一句話,擀麵杖握在手上時,那可真是一生榮辱所繫的修羅場。曾無數次在婆姨娘姑之間,聽過類似成功或失敗的故事,為之慶幸過,也唏噓過。
後來,電力帶動的機器壓麵盛行,機製的麵條又省力又齊整,算是解放了大多數關中女子。不過,機製麵條再均勻美觀,始終替代不了手擀麵的獨特韻味兒。現在大街小巷吃麵的舖子,仍把手擀麵作為店招牌,掛在與舖子名並排的地方。可見,只要是傾注了人情和心思,即便是一碗麵,也能叫人念念不忘回味增香。
技術迭代社會發展,資本驅動功不可沒,但若無視了對人的尊重和需求,想必也不會太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