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生離世 驗出C型輪狀病毒

瑪嘉烈醫院三名腫瘤科醫生今年2月先後出現發燒及腹瀉等病徵,其中一名醫生離世。負責調查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表示,離世醫生身上發現C型輪狀病毒,是本港首宗病例,相信社區爆發機會低,提醒市民注重衞生,避免吃未煮熟食物。醫院管理局宣布,即日(3日)起所有公立醫院的深切治療科病房,按病人情況安排C型輪狀病毒檢測。\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衞生防護中心日前就三名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醫生的急性腸胃炎事件完成調查,確認瑪嘉烈醫院腫瘤科並未出現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爆發,而三名醫生的疾病並沒有任何關連,但離世醫生樣本驗出C型輪狀病毒。
疑吃未煮熟食物感染
袁國勇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團隊在離世醫生的樣本中驗出C型輪狀病毒,是香港首次發現有人感染,推斷是死者急性腸胃炎的成因,估計感染源頭是進食未完全煮熟的食物。今年2月伊院急症室一名29歲女病人亦有感染該病毒,與逝世醫生的病毒屬同一基因型,相信社區有低程度病毒爆發。不過病毒基因排序不完全相同,相信兩人感染沒有關聯。
袁國勇:勿亂服非類固醇抗炎藥
袁國勇強調,C型輪狀病毒在社區爆發機會低,市民只要注重衞生,避免吃未煮熟食物,無需過分擔心,一旦出現急性腹瀉、急性腸胃炎情況要求醫、服藥及自然排便,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物,一般也可以康復。他指出,不贊成市民胡亂購買成藥,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因為可能破壞腸胃黏膜,導致更易滲漏及出血。
家庭醫生林永和昨日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並非處方藥物,市民可以輕易在藥房購入,較常見是市民在日本旅遊時,於當地藥妝購買「某英文字款」止痛藥,該藥含有布洛芬成分,正是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市民如果感染輪狀病毒,又同時服用以為可以退燒,就有機會影響腸胃,建議市民身體不適應及早求醫。
兒科專科醫生陳以誠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部分私家診所有提供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保護嬰幼兒免受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引起的腹瀉,降低感染風險,疫苗主要分為兩劑和三劑,家長如有需要可以向醫生查詢。
醫管局表示,今日起各公立醫院的深切治療科病房,提供C型輪狀病毒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服務,患有腸胃炎需要入住深切治療科病房的病人,若糞便樣本對其他細菌或病毒檢測呈陰性,將會獲安排有關檢測,醫護人員根據病人的檢測結果,提供合適的治療。
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輪狀病毒常見於天氣較涼的季節,分為A、B及C型,病徵均是發燒、腹瀉和嘔吐等,當中A型最常見,C型輪狀病毒較為罕見。海外研究報告指出,C型輪狀病毒或會較多感染成人和年紀較大兒童,症狀較A和B型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