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擬立法保護早茶文化

  禮俗規矩獨具特色 茶位費預製菜引熱議

  在粵港澳地區,「得閒飲茶」是刻在平民百姓DNA裏的生活方式,承載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誼傳遞。一盅兩件,不僅濃縮了老廣們的味蕾記憶,更是廣府文化的活態傳承。2022 年,「廣府飲茶習俗」成功入選廣東省非遺名錄,進一步彰顯了早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傳承價值。然而,在時代浪潮的衝擊下,隨着技術革新與社會發展,早茶文化也面臨着諸多新挑戰,其傳承與發展亟待新的保護舉措。

  為此,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將制定《廣州早茶傳承保護規定》列入今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預備項目,並於近日展開相關話題問卷調查,徵集市民意見,其中「茶位費」「預製菜」等熱點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焦點。業界認為這兩大問題的立法核心在於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大部分市民也支持明碼標價並對預製菜以及現點現做進行明確標記,呼籲通過立法規範保護,確保早茶文化的特色得以延續,讓這一獨具魅力的廣府文化元素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發放問卷聽取意見建議

  俗話說,「三茶兩飯一夜宵」。「三茶」之中,早茶位居榜首,可以說是廣東人生活儀式感的巔峰。早在清末民初,飲茶已成為廣府地區聞名遐邇的習俗。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和沉澱,廣府飲茶習俗形成了諸多獨具特色的飲茶禮俗和規矩。融匯中西的廣式點心,更是廣府飲茶習俗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

  為保護好早茶這一廣州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名片,廣州市人大今年擬為早茶立法,並於5月初公布了《廣州早茶傳承保護調查問卷》,旨在聽取社會各界和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所得數據用於立法分析。

  從瀏覽問卷發現,本次問卷調查直面公眾關注熱點,特別設計了「您認可傳統的現做現賣早茶還是預製菜早茶」「您認同早茶店『收取茶位費』這個傳統做法嗎」等問題。

  「喝早茶不就是一天的開始嗎?幾十年都習慣了。」在廣州上下九步行街一家老字號酒樓,已經退休5年的鍾姨對要立法保護早茶感到意外。在她看來,喝早茶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哪怕退休之前她也是和工友喝完早茶再一起去上班的。對於茶位費的收取,鍾姨覺得「天經地義」。

  已經在廣州生活超過10年的湖南人林燕,第一次去喝茶知道「茶位費」的時候很是驚訝,但後來慢慢也習以為常了,認為收茶位費也算合理。經常和同事一起喝早茶的白領利芳芳則對「茶位費」有所保留。

  預製菜接受程度明顯較低

  大部分消費者對茶位費持開放態度,「老廣」對預製菜早茶的接受程度則明顯要低得多。「現點現做的煙火氣和童年味道,是預製菜無法比擬的。」鍾姨對早茶使用預製菜完全不能接受。在採訪過程中,只有外來遊客及少數在廣州生活時間較短的市民不介意在早茶餐桌上吃到預製菜,但他們認為預製菜要明確標出來,同時在價格上要有區分。

  「預製菜和預加工,即點心師傅說的『備料』,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白天鵝賓館點心廚房大廚譚廣燐表示,預製菜可以作為方便日常生活的一個選擇,但從保護早茶文化的角度看,預製菜不應該成為早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