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車南下」步子可以邁大一點
劉予涵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政策分析師
最近,討論多年的「粵車南下」終於有了動靜。最快今年年底,粵車即可經港珠澳大橋來港停泊在大橋香港口岸停車場。下一階段將有限開放部分市區自駕。然而社會對此仍爭論不斷,尤其對於香港交通承載力,以及內地車主駕駛習慣等有所顧慮。
但是,即便爭議很大,筆者依然認為應該先做起來,而且完全可以步子邁大一點。車輛北上和南下是粵港兩地10年前達成的共識,原本港珠澳大橋就是按照三地車輛共同使用而設計的,如今大橋都已通車7年,無理由「粵車南下」連樓梯響都聽不到。
實際上,10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利用已積累的數據和成熟的科技能力管控好來港的粵車。
首先,講個反直覺的數據:過往內地跨境私家車在香港的交通意外率大幅低過本地私家車。 以2017年為例,內地跨境私家車的平均涉及意外率是每千輛2.2輛,而本地私家車則為15.8輛。這說明內地司機來港駕駛習慣普遍良好,遵守法例。當然,由於兩地牌的特性其中有大量職業司機,駕駛技術更好,更熟悉路況,但至少證明香港社會無需對此過分擔憂。
第二,香港公共交通發達,基建完善,所謂交通承載力低的地區僅限於港島九龍鬧市。所以完全可以採用「負面清單」模式,只設置特定區域禁止粵車駛入。至於管控,也有成熟技術:現時香港所有車輛都需安裝「易通行」,只要參考世界其他大城市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在禁行區域的道路入口設置傳感器,粵車進入即收取高額通行費,即可實現控制車流的目的。
此外,特區政府可與各主要地圖公司合作標記,藉助導航功能幫助粵車車主避開禁行區域。
在引導粵車不進入鬧市區域的同時,可在這些區域周邊指定幾個地區修建大型停車場,供粵車停泊轉車進城。
另外,如今車輛安全技術越來越發達,可以考慮在驗車環節要求來港車輛配備主動安全功能,進一步降低事故率。
本屆政府的座右銘是「以結果為目標」解決社會問題,那在「粵車南下」問題上也應如此。利用手頭所有資源和技術,創造條件向預想的結果努力。就算不能完全實現,能實現多少就實現多少,最後總比什麼都不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