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本地力量補技術專才缺口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新設渠道輸入技術專才,有消息指涉及8個工種,包括電工、升降機維修員、海員、飛機維修員和院舍護士等,3年1萬個配額。政府表示,希望他們來港「奉獻青春,補充香港的短缺」。
勞福局去年發表「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指出,2028年本港將欠缺6萬名「熟練技術人員」,只看數字,有限度輸入當屬可接受。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被政府形容為「城市運行必不可少的工種」,為何本地人力缺口如此巨大?在輸入技術專才的同時,需要多管齊下解決技術工種少人入行的問題,讓「城市運行」掌握在本地勞動力手中,才是穩定發展的長久之計。
以升降機維修學徒為例,一半人完成培訓後會選擇轉行,原因是「責任大、要求高」,但卻「工時長、收入低」。工會指出,很多10年經驗「師傅級」只有兩萬元收入,卻要候命工作,隨傳隨到。新一代非常重視工作條件,政府應大力推動業界改善待遇、縮減工時、增加假期,才有望吸引新人入行。
「國際航運中心」是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之一,做海員有明確的晉升階梯,有較好的薪酬回報,更有國家政策支持,為何仍難吸引年輕人?政府慣常將「少人行船」歸因時代轉變、岸上工作機會增多,筆者認為,其實在行業推廣和資助上都有很大改善空間。例如運輸及物流局設有「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內有21項資助計劃,包括「船舶維修訓練獎勵」,只要船廠願意提供學徒訓練,便可申請最長36個月、每月5,000元的獎勵津貼,惟過去兩個年度只得寥寥3人受惠。希望當局完善統籌,有好的資助計劃也要做好宣傳推廣,勿變成「紙上計劃」。
輸入只是應急之舉,引導本地力量補技術專才缺口方為長策,關鍵在於改革職教培訓,完善資歷架構,改善行業工作條件及待遇。當大家看到技術專才有前景,得到社會尊重,自然有更多人願意投身。大學課程亦要適應新時代及新質生產力需要,切合「八大中心」發展以至國家所需,協助扭轉傳統人才氾濫、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力求學有所用,實現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