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家書

  盧民舉

  很久以前,家人、親戚朋友互通訊息主要靠寫信。

  父親有個特點,他喜歡保存舊家書,日子久了愈來愈多,竟然有一大箱。後來他將舊家書轉交給我的大家姐保管。及後,我的大家姐又交給我保管。

  家書主要談家事。當時,我父親在香港打工。每月必寄家用給住在廣東省新會縣家鄉、他的母親作生活費用。我的祖母略通文墨,收款後必親自回信,並大讚其子孝順,字裏行間蕩漾着耿耿情愫。我的祖母字體娟秀,頗有韻致。

  當祖母生日時,我父親必寫信恭賀,並在信箋繪上壽桃,寓意福壽駢臻。

  在舊信函中,有一封像一根鐵杵,撞擊着我的心旌,令我不禁淚盈於睫。

  我的大伯父無子女。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廣東省內四處走動,想覓得一份工作,以獲得工資餬口。但經過多番努力,仍未找到工作。當時炮火紛飛,通信中斷。他與包括我的父親在內的幾個弟弟失去聯繫,未能得到接濟。糧食短缺,他只好用木瓜樹皮充飢。貧病交加下,最終活活餓死。

  及後,一位同鄉得此消息,寫信告知他的幾個弟弟。那封舊書信,浸漬着血淚。字字句句形成了檄文,對萬惡的日本侵略者作出控訴。

  一封封舊家書,串起來,儼然形成了家族史;一封封舊家書,宛如印着家族成員深沉的足跡。我摩挲着一封封舊家書,當年親人的血液恰似在我的血管流淌;當年親人的心跳與我的心律合拍躍動。

  我珍惜着這些舊家書,我掬出衷情謳歌這些舊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