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航母」頻亮相 中國加速深遠海養殖

  圖:27日,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在廣東江門下水。
  圖:27日,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在廣東江門下水。

  27日,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在廣東江門下水,預計8月交付運營。「灣區伶仃」號年產能可達3000噸至5000噸,被譽為「養殖航母」,將助力灣區打造「深海糧倉」,加快實現「海鮮自由」。

  2023年《關於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先進養殖技術和裝備研發;鼓勵在深遠海養殖上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智能化管控。

  今年1月,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台「東海1號」的首批深海野化大黃魚上市;4月17日,15萬噸級深遠海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在山東青島交付運營;4月30日,13萬噸全球首艘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揚帆試航。近年,國產現代化養殖重器如「下餃子」般加速下水出海,我國海洋漁業養殖也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同時也逐步邁向「科技牧海」新紀元,打造「藍色糧倉」。\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從近海到遠海 全球最大海水養殖國

  作為世界首例、中國首艘符合船級社規範設計的可自航移動養殖平台,「灣區伶仃」號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投資2.6億元(人民幣,下同)、歷時13個月打造。3月28日,其姊妹船「湛江灣1號」已建成下水。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蘇慶龍介紹,「灣區伶仃」號設有12個獨立養殖艙,養殖水體約8萬立方米,年產能可達3000至5000噸,相當於陸地5000畝魚塘的產量,是當之無愧的「養殖航母」、「深海糧倉」。

  水體自然交換 養殖魚更像野生

  澳龍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陽俊表示,「所謂『水體自然交換』,就是養殖水體在交換的時候,是通過洋流、海浪,不需要附加的設施,就能達到交換的目的。」蘇慶龍補充道:「『水體自然交換』有兩大好處,一是不需要消耗能源,僅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約3000萬元到5000萬元,第二是水自然交換相當於模擬野生的環境,養出來的魚更接近野生。」

  蘇慶龍表示,該工船具備2000海里的超強續航能力,可自主航行至南海最佳養殖區域,並搭載動力(DP)定位系統,確保航行與錨泊精準高效。即使在12級颱風條件下,該工船仍能安全自航,主動躲避自然災害,實現智能化「海上遊牧」。蘇慶龍透露,「灣區伶仃」號預計今年8月在珠海萬山海域投產,未來將專注於養殖金鯧魚、章紅魚、紅瓜子斑魚等高品質海產。

  海水養殖市場規模突破4500億元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水產養殖業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內陸和沿海近岸的養殖空間正面臨着日益嚴峻的挑戰,養殖密度過大、病害頻發、水域環境劣化等問題愈發凸顯,成為制約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目前中國水產養殖業加速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以實現從近海到深遠海的戰略轉型。

  同時,中國海水養殖行業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邁進,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海水養殖國。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海水養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海水養殖行業市場規模突破4500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達8%至10%,其中深遠海養殖佔比提升至25%,智能化設備滲透率突破50%。有專家建議,通過加快建設深遠海養殖體系,構建深遠海現代化養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