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牧海/攻克人工繁育技術 為深遠海養殖提供「中國芯」

  「通過向深遠海拓展,緩解近海生態壓力,推動海洋牧場從『靠天吃飯』向『科技牧海』轉型。」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蘇慶龍表示,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的建設,是珠海通過「科技牧海」,持續推動養殖平台向深遠海拓展,進一步緩解近海生態壓力,為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複製的「珠海方案」。

  目前,中國海水養殖行業除了深耕深遠海養殖裝備研發設計之外,還在種業、智慧漁業、精深加工、通信與大數據等多個領域推進創新,構建深遠海養殖現代體系建設。

  湛江灣實驗室智慧漁業研究中心主任楊仁友表示,種業是深遠海養殖業的「芯片」,湛江灣實驗室積極開展深遠海適養新品種人工繁育與良種選育工作,攻克了章紅魚、硇洲族大黃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為深遠海養殖提供「中國芯」。此外,越來越多的國產深遠海養殖平台加快搭載深遠海養殖岸海一體智慧物聯系統,部署空天地海立體通信網絡,推動海洋漁業行業數字科技共享和數據交易,支撐現代化海上牧場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發展。\大公報記者方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