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精神健康支援應更全面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人口密度位處世界前列,加上城市節奏急促,工作競爭激烈,整體生活環境構成龐大壓力,港人面對的精神健康問題也日趨嚴峻。近年當局雖已大量投入資源加強情緒病的治療及支援,惟面對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有關措施仍有很大優化空間。

  近日本港先後發生教師於校內墮樓自殺;女子無差別當街傷人的可怕事件。涉事小學教師墮樓的個案,初步已確認她有情緒病紀錄;至於女子當街傷人事件,女子的背景和動機暫時未明,惟其在犯案前在商場內胡亂喧嘩以及當街無差別傷人的怪異行為,不排除她有精神問題。上述兩宗事件,再引起社會對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其實,當局近年已經投入龐大資源,採取結合預防、識別、介入、治療和康復的綜合模式,通過醫、教、社協作以推動精神健康,具體工作包括推出「情緒通」熱線全日支援受情緒困擾的人士;加強綜合社區中心和醫療機構的個案追蹤人手、資源和配套;於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健康心靈先導計劃」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並設立三層應急機制為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提供支援等。

  不過,面對情緒病個案的增加,政府當局應全盤檢視有關的應對措施是否到位,積極強化對不同持份者的支援,而上述相關工作更應有優化空間。例如在宣傳推廣方面,當局雖已預留每年5,000萬元經常性撥款推行「陪我講Shall We Talk」公眾教育計劃,期望消除社會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歧視,但社會對「精神病」的負面標籤始終不能短期內立即改變,致令真正有需要者的求助意慾減低,相關跟進和支援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此外,不少研究已清楚指出,情緒和精神問題可以通過「社會傳染」過程傳遞給他人。故此,當局除針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外,也不能夠忽視其他目睹不幸事件發生的人士、受害者的親友等,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後續支援,避免潛在的創傷後遺症和負面情緒進一步蔓延,影響社會整體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