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易腸躁 中醫教調理

  港人每天工作強度高、節奏快、壓力大,平時吃飯也不定時,甚至忙到隨便吃點零食當正餐,時間一久,腸胃也開始「鬧情緒」了,要麼幾天不排便,要麼一天腹瀉幾次,腸胃的不穩定讓工作很難集中精神,生活也大受影響。其實,這很可能是腸易激綜合症,簡稱「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

  文︰香港中醫學會會立中醫學院院長 唐麗雯註冊中醫

  據2006年進行的《香港人腸胃及情緒健康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每6個香港人,就有1人患「腸易激」,發病率非常高。此病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或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同時或有腹脹的症狀。中醫將其歸為腹痛、洩瀉、便秘等範疇,認為其發病與情志、飲食、體質密切相關。腸易激綜合症的中醫治療強調調肝、健脾、祛濕、補腎四法協同,再配合個性化生活管理,一般經過2至3個月時間的系統調理,多數患者可顯著改善症狀,重建腸道穩態,恢復正常的生活。

  穴位調理

  1.關元穴

  位置:位於腹部,身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吋。

  做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大力揉按約5分鐘。

  功效:調理腸道、滋養肝腎、調經止帶、回陽固脫、強身保健,主治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一系列病證。

  2.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約四橫指的距離,有一凹溝處。

  做法:用拇指指腹大力揉按約5分鐘。

  功效:常按足三里穴,能夠溫補脾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3.支溝穴

  位置:在前臂背側,從腕橫紋往上3吋,大約用自己手指量4橫指,尺骨與橈骨之間的中點即是支溝穴。

  做法:用拇指指腹大力揉按約5分鐘。

  功效:支溝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五腧穴的經穴,五行屬火,有清熱瀉火、通調氣機的功效,臨床上最常用來治療便秘。  

  食療方案

  一、黨參玫瑰花茶

  材料:玫瑰花(大朵1朵、小朵6朵)、黨參10克。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一同放入茶壺中,加入適量沸水煮2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疏肝健脾,適用於肝鬱脾虛型患者。

  二、佛手陳皮茶

  材料:佛手10g、陳皮5g、焦麥芽15g,甘草10g。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一同放入茶壺中,加入適量沸水燜泡20分鐘。

  功效:疏肝解鬱和中,適用於肝鬱脾虛型患者。

  三、薑棗小米粥

  材料:小米100g、紅棗6枚(去核)、薑絲10g,紅糖適量。

  做法:小米洗淨,加入去核的紅棗和薑絲,加適量的水熬粥,熄火後趁熱加適量紅糖融化即可。

  功效:健脾暖胃,適用於脾胃虛寒型患者。

  四、茴香羊肉煲

  材料:羊肉250g、小茴香5g、肉桂3g,生薑15g。

  做法:上述材料洗淨,加水適量燉煮至肉爛。

  功效:健脾養胃暖肝,適用於脾胃虛寒型患者。

  五、三豆薏米粥

  材料:赤小豆、綠豆、白扁豆各30g,薏米50g。

  做法:上述材料洗淨,加清水適量,文火慢熬2小時。

  功效:清熱利濕,適用於濕熱內蘊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