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南極考察 研極地綠化現象

  首隨雪龍號採近300樣本分析 冀為港建研究品牌貢獻國家

  去年是國家極地考察40周年,國家第4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中,歷史性首現6位香港學者身影。跟隨「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完成科學考察的香港中文大學學者,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分享香港科研團隊深入南極採集近300樣本,涵蓋苔蘚、土壤、冰雪、微生物及企鵝羽毛等,研究人員將合作破解珍貴的「極地密碼」,為預測地球未來生態提供科學依據,長遠冀為本港學術界建立「南極研究品牌」,讓香港持續參與國家科技強國的事業。

  「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上月返回上海,6名參與的香港科學家,5人來自港中大,分別是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劉琳、該系系主任周達誠、博士後研究員陳昭良、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徐子祺和助理教授文嘉棋,以及來自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的助理教授黎吉映。

  據了解,今次香港團隊的研究焦點鎖定在南極的綠化現象與植被擴張。劉琳解釋,南極植被擴張實質上是氣候暖化的「生物指標」,香港科學家開展考察工作的中國南極長城站,恰好位於全球升溫最劇烈的南極半島,氣候暖化為這片區域帶來了冰雪退縮、釋放裸露土地,及苔蘚、地衣等植物生長期延長與擴張兩大顯著變化,「站區周邊苔蘚不僅覆蓋範圍擴大,夏季『綠度』也明顯提升。這種『南極變綠』現象,正是解讀極地生態系統氣候響應機制的關鍵。」他指團隊在長城站南面酒泉河流域採集近300個綜合樣本,樣本已隨「雪龍」號返航,並運送到中大實驗室深入分析。

  顛覆極地荒蕪認知感驚喜

  劉琳向記者解釋,南極升溫如何影響當地碳循環,以及對全球環境有何影響,可填補當前研究空白。這趟旅程最令他驚喜是春池中多樣的微生物群落:形成「生物膜」的極地藻類、狀如木耳的真菌結構,以及讓雪地泛綠的「綠雪藻」,這都徹底顛覆了極地荒蕪的傳統認知。

  展望未來,港中大希望藉這次南極考察鞏固科研優勢,並參與今年底的國家第42次南極考察,現正進行前期申請與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