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哀歌
沈鴻穎 學研社成員、文字工作者
小滿剛過,端午將至,五月天酷熱難耐。不知大家有否留意,本港今年四月便已發出今年首次、也是歷年來最早的酷熱天氣警告。四月,本應仍屬春季,昔日諺語「未食五月糉,寒衣未入櫳」放在全球氣候變化的今天,已逐漸失效。
上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重建地盤一名男工人於工作時懷疑中暑不治,為今個夏天敲響首次喪鐘。據悉,當日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惟沒有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去年有大約30宗中暑工傷個案,溫度是客觀數據,但每個人對溫度變化的可承受度卻很主觀,年長體弱者炎夏尚可穿外套,後生仔卻恨不得沖凍水涼降溫,所以要僱主按《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提供的準則和建議,主動去評估員工的勞動量和其他相關熱壓力風險因素,並且會在「可行情況」下按不同級別的工作暑熱警告,每小時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應該不太可能,畢竟對於許多基層戶外勞動工作者而言,「休息」往往會被視為「蛇王」,而大部分人亦輕視了「中暑會死」的嚴重性。
中暑完全可以避免,無法避免的是極端高溫將成為常態。面對全球暖化,當局能否預視未來氣候環境變化,長遠制定相關應對措施才是關鍵。打風可以放假,為何高溫不能?台灣地區討論「高溫假」議題多年,並開始研修《氣象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的範圍。內地雖然沒有「高溫假」,卻有高溫津貼及不同的高溫政策,如廣東省高溫津貼標準為每人每月300元,且不得安排懷孕的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露天工作及溫度在33℃以上的場所工作。在北京,35℃至37℃輪休作業,不得安排戶外露天勞動者加班;37℃至40℃戶外露天作業累計不超過6小時,且12時至15時期間暫停露天作業。
人性化的政策應與時俱進、順氣候而生,別讓盛夏變成勞動工作者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