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垃圾桶設計和擺放宜方便用家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
各大商場內,垃圾桶數量明顯減少,而在大街上,如果想找個地方丟棄紙包飲料盒,卻可能要走上很遠的一段路,才「偶遇」一個似是而非的垃圾桶,為何這樣形容呢?這種臨時垃圾桶只是由垃圾袋套在圓形環框上;除了這類垃圾桶,街道上和公園內還有過往的窄口垃圾桶,以及和環保回收箱連在一起的垃圾桶,偶爾在街上或郊野公園也會看到其他外觀設計的垃圾桶。
鑒於街道垃圾桶的希罕性應付不了龐大需求,垃圾桶常常被塞滿,店舖更把固體垃圾和外賣廚餘放置在垃圾桶旁邊的地上,有損市容,更增加了清潔工友的負荷和工作難度。另一方面,個別垃圾桶不設煙灰缸,或因設計問題,讓清潔工友要把垃圾桶倒轉,才能倒出煙灰,而清潔工友很多時要重複先把垃圾桶的橙色外殼抬出來,才能清理垃圾,既讓清潔工友吃苦,也增加公共衞生和社區傳染疾病的隱患。
此前,香港的固體垃圾徵費計劃觸礁,在環境及生態局當時對計劃仍是躊躇滿志時,街上和商場的垃圾桶數目銳減,垃圾桶洞口也變窄了,公園多了環保分類箱,屋苑也新增了廚餘回收機。可是,塞滿的垃圾桶如同虛設,垃圾桶的使用量和密度卻不成正比,再加上個別垃圾桶在換了新裝後,市民根本未有察覺垃圾桶的存在,令垃圾桶未能發揮應有功能。其實,個別垃圾桶的設計宜人性化,既為清潔工友清理提供便利,減少細菌在空氣暴露的風險,利於公共衞生,同時也方便用家,以人為本。此外,香港十八區和主題公園也可以參與境外垃圾桶的外觀設計,把垃圾桶的外形和顏色融入社區環境,成為市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