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計天然山坡 無人機一眼睇晒

  收集數據分析 助土力處試行智慧記錄冊

  近年極端天氣頻現,增加山泥傾瀉風險。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昨日在記者會指出,香港去年全年共有181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較前年的601宗大幅減少,亦低於過去35年平均每年約300宗。然而,根據過去約60年山泥傾瀉紀錄,約20%是發生於之前未曾有過山泥傾瀉歷史的天然山坡上,包括2023年嚴重山泥傾瀉的筲箕灣耀興道。土力工程處去年完成系統性研究,未來會逐步提升「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年度目標,檢視全港天然山坡,目標是一年內完成編製全港天然山坡目錄並試行「智慧斜坡記錄冊」。處方又表示,全港有數以十萬計的天然山坡,會透過政府的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用無人機收集數據。

  土力工程處表示,本港去年全年降雨量為2,309.7毫米,較1991年至2020年的正常值少約5%。去年181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中,約70%影響道路、行人路、寮屋及建築物。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港島)岑家華解釋,「雨量較高,山泥傾瀉的次數亦較多,去年大暴雨次數及雨量均較少,接獲的山泥傾瀉數目亦相對減少。」

  私人斜坡目標每年增至130個

  針對2023年9月因極端暴雨引發的筲箕灣耀興道特大山泥傾瀉,土力工程處已於去年完成研究,認為事故原因與該山體特殊的地質結構和水文環境有關。岑家華強調,天然山坡風險不容忽視,「即使沒有山泥傾瀉紀錄的天然山坡,對現有設施仍構成一定風險。」他續說,除耀興道外,2023年9月的極端暴雨亦令石澳道發生山泥傾瀉,導致一段石澳道來回方向全線封閉兩天。

  現行《斜坡記錄冊》僅涵蓋人造斜坡,土力工程處宣布會將之擴展至全港天然山坡,預計一年內完成數以十萬計的目錄編製。岑家華表示,該處亦會在3年內逐步增加「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每年工作目標,包括天然山坡風險緩減工程目標由30幅增至40幅、鞏固政府人造斜坡目標由150個增至200個,以及為私人人造斜坡進行安全篩選研究的目標由100個增至130個。

  他續說,已將耀興道上方的山體及另外3個具有類似特徵的天然山坡,包括大潭郊野公園近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一帶,以及畢架山近大窩坪納入「計劃」進行災害評估。但他強調,檢視結果不代表該3個天然山坡會發生山泥傾瀉,但會以「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的治理概念進行下一階段的詳細研究。

  土力工程處亦會利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分析,強化斜坡管理及應對山泥傾斜風險的能力,包括會在今年雨季試行「智慧斜坡記錄冊」擴展數據庫的資料,例如防治工程紀錄、維修保養紀錄等,有助更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提升斜坡安全管理功能。

  岑家華表示,處方一直有使用無人機協助視察山泥傾瀉現場,由於目前法例規定無人機必須在視野內飛行,運用場景有一定限制,因此運物局公布的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便試驗自動化無人機,讓無人機可以在超視距範圍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