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低空科技」解決郊野公園兩難
劉予涵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政策分析師
郊野公園是香港的無價之寶,其價值近年開始被海內外旅客發現。尤其內地旅客脫離了以往的「買買買」,轉為「深度遊」、「打卡遊」欣賞美景,這也形成了香港旅遊模式多元化的路徑之一。
然而,隨着大量旅客湧入,港府也陷入兩難:郊野公園不是景區,旅客接待能力低,然而改造成景區必將破壞自然景觀,葬送其獨特價值,到底有沒有兩全的方法?
如果放在以前那一定是非此即彼,然而在科技持續進步的今天,香港可以嘗試達至平衡。尤其在香港探索「低空經濟」的背景下,可突破傳統思維利用天空解決問題。
例如交通配套問題,關鍵在於預測和監測人數。預測方面如今已有成熟方案:利用輿情收集與網絡大數據,分析各郊野公園在內地社交網絡與徒步、登山社群的熱度,結合入境數據預判節假日人流量,預留交通運力。
監測方面,即可使用無人機通過高空影像實時分析,精準掌握各行山路徑各區域的人流量,提前調配交通服務。如今工業用無人機發展迅猛,很多機型都已實現長續航飛行及多種訊息收集的功能,技術上完全可行。
另外,無人機還能解決郊野公園三大問題:信號、補給、救援。
首先,郊野公園設計承載力低,手機信號弱,移動互聯網時代,斷網在關鍵時刻可能造成恐慌。無人機可搭載小型基站,臨時提高當地信號強度,在人流量大時保證所有人可正常使用手機,防止通訊不暢導致的次生危險。
其次,部分旅客對香港郊野公園的原生態程度不了解,未能準備足夠必需品,這在野外可能是致命的。當然不應因此在郊野公園沿路設置小食亭,破壞自然景色,但可以考慮利用無人機送貨,在一些路線節點臨時設置補給站,避免出現危險。順帶還能把垃圾運走,降低運輸成本。
第三,隨着「打卡」旅客增多,很多人不具備徒步、登山知識,不可避免會出現危險情況。使用無人機的熱成像、AI分析、手機信號監控,製造光源等方法,可降低搜救難度,並縮短救援時間。
同時,無人機也可用於環境監測、保育,山火、滑坡風險監控,野生動物保護等領域。
既然「低空經濟」處於探索階段,不如就以郊野公園保障為試點項目,先讓社會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未來才有更多可能性。